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人们常把人生看成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因此多有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从呱呱坠地开始,人们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但是,“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否则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为了习惯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失去——布施。正如佛家的一副对联所说:“身心放下于当下,名利超然即泰然”。佛教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意欲把人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这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是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实在是刮目相看。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B.呱呱坠地(guā)C.一副D.敛财致富2.文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贪得无厌B.过眼烟云C.一蹶不振D.刮目相看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肖复兴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因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火热现象。B.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带来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许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等症状。C.许多水果具有药用功效,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柠檬中间就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都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D.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财长的表态很难不被外界当作窥探奥巴马政府政策的窗口,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奥巴马除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外,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给外界。4.《后宫甄嬛传》中,华妃陪皇后看戏时说:“到底是樊梨花有身家,出身西凉将门的嫡出女儿。若是换作庶出女儿,再没有这移山倒海的本事,可真是死路一条了。”华妃表面上是评论戏中角色,实则借以影射皇后是庶出女儿。下列文句画底线处的文字,也在表面意义之外另有影射的选项是( )①.凤姐拉过刘姥姥来,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不得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②.范进想向丈人胡屠户借乡试的路费,被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③.华歆劝曹丕杀曹植。曹丕召曹植入见,限七步吟诗一首,须以“兄弟”为题,但不许犯“兄弟”字样,方可免死。曹植略不思索,即吟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④.虬髯客想请道士观察李世民是否具天子之相,以决定自己是否退出逐鹿之局,乃由刘文静邀李世民前来看棋。弈棋中的道士见李世民神采惊人,惨然曰:“此局全输矣!于此失却局,奇哉!救无路矣!”⑤17.欧阳锋将柯镇恶震下屋顶,郭靖、黄蓉分别以降龙十八掌、落英神剑掌对付欧阳锋。一旁窥见的杨过,后来故意说给黄蓉听:“一个大蟋蟀跟一只老蟋蟀对打,老蟋蟀输了,又来了两只小蟋蟀帮着,三只打一个。大蟋蟀跳来跳去,这边弹一脚,那边咬一口,嘿嘿,那可厉害了……”A.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⑤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2分)醉书斋记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目间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③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④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⑤,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目间(jiàn):窥视。③内子:妻子。④刺:名帖。⑤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B.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罔:迷惘无所得C.值余方校书,不遽见遽:马上D.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洵:实在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于是余有叹焉B.字大半为之隐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C.余是以无所顾虑不赂者以赂者丧D.余怅然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17A.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B.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C.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D.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3分)译文:(2)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3分)译文:(3)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4分)译文:[注]迟日:指和煦的春日。(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词中提到了“岁寒三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正是以此来映衬(衬托)_________________ 的节操。(2分)(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意蕴及诗人的情感。(6分)11.默写(5分,一句一分)(1)人生如梦, _________________ 。(2)俨骖騑于上路, ; ,得天人之旧馆。(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四、现代文(论述文、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①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17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②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③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④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⑤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12.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__________看待世界。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__________。(4分)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B.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17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C.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D.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古镇静气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三月,车行往西,不出百里,就是朱家角,再过去三十里,是周庄。模糊觉得,这些古镇的存在是上海的福分啊,不然,老在城市里,人不是会枯萎吗?不然,当春天在心里萌动的时候,到哪里去找江南呢?江南不是一个地理,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气韵生动的生活,一种乡愁一般年年会发作的病。是不是像我这样有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周庄这样的古镇是一日比一日嘈杂起来。小河被拥挤的游船划出一道道互相打架的水纹,尽管春风中的人,流动在古桥旁,也当得起“游人如织”这个好词,人流有织锦一般轻盈的美感,但还是略微有些让人烦闷。没想到,烦闷的一群人在聚宾楼突然老实了,哑巴了。眼睛直了。一个操三弦的修长小生,一个捧琵琶的年轻姑娘,在台上说书呢。一上来没听懂内容,可是那调儿入耳,动心,那旁若无人的两个人——太抓人了!谁见过这样的艺术家吗?这是星期天的周庄啊,虽然说不上人山人海,可是天南地北的人都有,聚宾楼不过是巷边的一座五六张桌面的茶楼,哪里的人都可以闹哄哄地进来,坐下吆喝着要茶喝的,不坐下来只是站着看两眼的,给客人上茶、上油炸臭豆腐的,可这两个年轻人就在一边的小台子上,宛转曲折地唱着他们的苏州评弹《玉蜻蜓·庵堂认母》。一是年轻,抓人;一是这么年轻,却这么有定力,更抓人。弹三弦的小伙子,着暗赤长衫,虽然是一张娃娃脸,可是目中一点漆,有股同龄人身上罕见的俊朗硬气,三尺长的琴操在手里,像一把有声音的剑;捧琵琶的姑娘,着宝蓝色长旗袍,外套一件黑色披衫,脚上踩的是麂皮靴子,雪白肌肤,头发染成浅浅的黄,卡通得很,可是一对眼睛,读过中学的人立刻能想起来的就是老残游记里的那句:“就像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清而不寒,秀而不媚”。又岂止是那双眼睛像,周围的一切都有种神似:嘈杂的环境,两个说书的艺人,把嘈杂与人心,一一收拾!又唱起了《杜十娘》。一阵弦子过后,秋风落叶江中急流般的唱段出来了:“风华绝代杜十娘……”身子还是一副闲散的样子坐在台下,可是心里已经恭敬了,喝茶的时候眼睛也只敢望着鼻子尖。禁不住的浮想联翩: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这么高傲!他们的师傅是怎么训练他们的?要教他们媚,还是教他们不媚?教他们怎么对待观众?面对各色人等,怎么样若即若离,怎么样不卑不亢,怎么样静如处子?这两个人通身的气度,竟只有在史铁生《命若琴弦》里依稀见过。那个瞎子老琴人,说“天底下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关系?”……17待他们休息时,我们一群原本烦闷的人都活了过来,像追星族一样眼睛亮亮地凑上去。仗着比他们虚长几岁,问他们话儿。原来他们是苏州评弹团的专业演员,周庄与他们团签了长期合约,这次轮到他们,在这里要演出一个月。这里并不是最理想的演出环境,可是磨炼人。男生说他工作五年了,姑娘工作了两年。从评弹学院毕业的,三分之二都改了行。他们属于那三分之一,喜欢。那些长篇说唱,一部要说半个月,男生说觉得过瘾,“长知识”。长知识!听到没有?相信是“书”中的“知识”,带给他们那种境界。其中的悲欢离合,振作与沉沦,忍耐与企盼,在历史的长河里淘洗了多少遍,清亮了,稳定了,唱这些本子,天长日久,不比流行歌曲长人的底气?我问他们成“角儿”了没有,他们不好意思地笑笑,摇头。在周庄是碰得到角儿的,周庄与好多著名戏团都签了约,除了这处聚宾楼,还有个古戏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演出。但我相信这两个不是“角儿”的人,将来也会闯出一方天地。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由他们启示给我们的那方天地吧,那种艺人的修炼,静水流深的滋养,不自傲,不自弃,不是一切人生的宝贝吗?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已经有了一股静气。回想起周庄,好像它也有些不一样了。它静静地蛰伏在江南水草中,不卑,不亢,任人来人往。即使人流如潮,又怎么样?15、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这么高傲!16、文章运用了多种方法描写了两位年轻的艺人,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17、简要分析第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18、文章结尾写道:“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已经有了一股静气。”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心里已有一股静气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来谈谈你的感受。(5分)六、选做题(三道题中任选两道,每题6分,总计12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假如是你的话【日本】都筑道夫“这个戒指真的白给我?大概是人造钻石吧,但人造钻石这么大也妙极了。”“是真的钻石。不嫌弃的话,请戴上试试。”推销员交出了戒指盒。女的双颊一红,捏起了戒指。推销员按住这只手,说道:“请等一下,太太。不行。我不能说谎。”“还是有什么条件吧?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可能白给嘛。”“说实在的,这不是平常的戒指。是一个遥控开关。我不是这个地球的人。是从一个遥远的星球来的。我们那个星球,由于人口过剩,眼看要爆发危机,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结果,决定杀死五百万无用之人。可是谁也不肯按执行死刑的开关。因此派我到这里来。一戴上这只戒指,立刻要死五百万人。这颗钻石可以说是执行死刑的报酬。对不起,太太。”“尽开玩笑。到底是给还是不给?”“肯戴的就奉送。不过,要等我回去以后再戴。”推销员把戒指留在女的手中,跳出门外。女的手拿戒指端详了片刻。然后——假如是你的话,怎么办呢?17这篇小说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6分)20.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要如何对待自己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12日上午已经开会,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张夏放坦言,此前《透明的胡萝卜》也在备选之列,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对这篇文章入选教材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很关注”,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但是,同时他也强调,语文教材的课文改变,需要由编委会确定,“魔幻现实主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加入莫言先生的作品,会考虑选择浅显一些的文章。”请根据上述消息,就“莫言作品编入中学教材”,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七.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一度十分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17株洲市二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雷生高李亚兰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人们常把人生看成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因此多有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从呱呱坠地开始,人们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但是,“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否则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为了习惯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失去——布施。正如佛家的一副对联所说:“身心放下于当下,名利超然即泰然”。佛教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意欲把人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这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是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实在是刮目相看。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B.呱呱坠地(guā)C.一副D.敛财致富1.B;“呱”念“gū”2.文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贪得无厌B.过眼烟云C.一蹶不振D.刮目相看2.D.“刮目相看”的使用对象是人,而语境是“佛教的演变”,所以不正确。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肖复兴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因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火热现象。B.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带来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许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等症状。C.许多水果具有药用功效,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柠檬中间就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都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D.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财长的表态很难不被外界当作窥探奥巴马政府政策的窗口,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奥巴马除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外,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给外界。3.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含量不高”后加上“的现状”或“的现实”;B项“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不能并列;C项句式杂糅。4.《后宫甄嬛传》中,华妃陪皇后看戏时说:“到底是樊梨花有身家,出身西凉将门的嫡出女儿。若是换作庶出女儿,再没有这移山倒海的本事,可真是死路一条了。”华妃表面上是评论戏中角色,实则借以影射皇后是庶出女儿。下列文句画底线处的文字,也在表面意义之外另有影射的选项是( )①.凤姐拉过刘姥姥来,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不得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②.范进想向丈人胡屠户借乡试的路费,被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③.华歆劝曹丕杀曹植。曹丕召曹植入见,限七步吟诗一首,须以“兄弟”为题,但不许犯“兄弟”字样,方可免死。曹植略不思索,即吟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④17.虬髯客想请道士观察李世民是否具天子之相,以决定自己是否退出逐鹿之局,乃由刘文静邀李世民前来看棋。弈棋中的道士见李世民神采惊人,惨然曰:“此局全输矣!于此失却局,奇哉!救无路矣!”⑤.欧阳锋将柯镇恶震下屋顶,郭靖、黄蓉分别以降龙十八掌、落英神剑掌对付欧阳锋。一旁窥见的杨过,后来故意说给黄蓉听:“一个大蟋蟀跟一只老蟋蟀对打,老蟋蟀输了,又来了两只小蟋蟀帮着,三只打一个。大蟋蟀跳来跳去,这边弹一脚,那边咬一口,嘿嘿,那可厉害了……”A.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⑤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材料内容及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分析,③暗示我们本是同根而生,你怎能这样急迫地加害于我呢;④暗示李世民具有天子之相;⑤暗讽郭靖斗欧阳锋。所以选D。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2分)醉书斋记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目间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③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④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⑤,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目间(jiàn):窥视。③内子:妻子。④刺:名帖。⑤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B.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罔:迷惘无所得C.值余方校书,不遽见遽:马上D.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洵:实在5.B【解析】罔:不17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于是余有叹焉B.字大半为之隐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C.余是以无所顾虑不赂者以赂者丧D.余怅然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6.C。因为,介词。【解析】A代词,代书架书筒/语气词;B因为,介词/作为动词;D音节助词/代词,指“我”。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A.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B.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C.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D.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7.C。【解析】根据语意断句。全句意思为: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了。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8.B【解析】“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文中没有依据,只是造成了“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3分)译文:(2)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3分)译文:(3)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4分)译文:9.(1)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置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这类东西。(几二,陈,之属各1分)(2)等到去吃饭的时候,我仍然带着一本书一起前往,边吃边看。(及,俱,且各1分)(3)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无效2分,赚,劳各1分)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非常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摆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这些东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塌,用来躺卧。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17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或唱歌,或感叹;或大笑,或哭泣;或生气痛骂,或郁闷得要死;或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或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或躺着静静思考,或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我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机会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我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我仍然带着一本书一起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了。客人有时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马上出去见客人。客人等得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惆怅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于书,确实同刘伶对于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还胜过沉溺于女色吗?于是她笑着回答说:“像你说的,原来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我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8分)卜算子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注]迟日:指和煦的春日。(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词中提到了“岁寒三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正是以此来映衬(衬托)_________________ 的节操。(2分)【答案】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错一个就不能得分。)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或诗人坚贞高洁的节操。(意思相近即可。)(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意蕴,并分析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2分)“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2分)抒写了作者甘于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11、默写(5分)(1)人生如梦, _________________ 。(2)俨骖騑于上路, ; ,得天人之旧馆。(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17四、现代文(论述文、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12、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__________看待世界。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__________。(4分)【答案】审美的眼光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4分,每空2分)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3分)A.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17B.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答案】13、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范围扩大,应该是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C.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D.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答案】14、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出现比较。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古镇静气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三月,车行往西,不出百里,就是朱家角,再过去三十里,是周庄。模糊觉得,这些古镇的存在是上海的福分啊,不然,老在城市里,人不是会枯萎吗?不然,当春天在心里萌动的时候,到哪里去找江南呢?江南不是一个地理,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气韵生动的生活,一种乡愁一般年年会发作的病。是不是像我这样有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周庄这样的古镇是一日比一日嘈杂起来。小河被拥挤的游船划出一道道互相打架的水纹,尽管春风中的人,流动在古桥旁,也当得起“游人如织”这个好词,人流有织锦一般轻盈的美感,但还是略微有些让人烦闷。没想到,烦闷的一群人在聚宾楼突然老实了,哑巴了。眼睛直了。一个操三弦的修长小生,一个捧琵琶的年轻姑娘,在台上说书呢。一上来没听懂内容,可是那调儿入耳,动心,那旁若无人的两个人——太抓人了!谁见过这样的艺术家吗?这是星期天的周庄啊,虽然说不上人山人海,可是天南地北的人都有,聚宾楼不过是巷边的一座五六张桌面的茶楼,哪里的人都可以闹哄哄地进来,坐下吆喝着要茶喝的,不坐下来只是站着看两眼的,给客人上茶、上油炸臭豆腐的,可这两个年轻人就在一边的小台子上,宛转曲折地唱着他们的苏州评弹《玉蜻蜓·庵堂认母》。一是年轻,抓人;一是这么年轻,却这么有定力,更抓人。17弹三弦的小伙子,着暗赤长衫,虽然是一张娃娃脸,可是目中一点漆,有股同龄人身上罕见的俊朗硬气,三尺长的琴操在手里,像一把有声音的剑;捧琵琶的姑娘,着宝蓝色长旗袍,外套一件黑色披衫,脚上踩的是麂皮靴子,雪白肌肤,头发染成浅浅的黄,卡通得很,可是一对眼睛,读过中学的人立刻能想起来的就是老残游记里的那句:“就像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清而不寒,秀而不媚”。又岂止是那双眼睛像,周围的一切都有种神似:嘈杂的环境,两个说书的艺人,把嘈杂与人心,一一收拾!又唱起了《杜十娘》。一阵弦子过后,秋风落叶江中急流般的唱段出来了:“风华绝代杜十娘……”身子还是一副闲散的样子坐在台下,可是心里已经恭敬了,喝茶的时候眼睛也只敢望着鼻子尖。禁不住的浮想联翩: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这么高傲!他们的师傅是怎么训练他们的?要教他们媚,还是教他们不媚?教他们怎么对待观众?面对各色人等,怎么样若即若离,怎么样不卑不亢,怎么样静如处子?这两个人通身的气度,竟只有在史铁生《命若琴弦》里依稀见过。那个瞎子老琴人,说“天底下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关系?”……相信是“书”中的“知识”,带给他们那种境界。其中的悲欢离合,振作与沉沦,忍耐与企盼,在历史的长河里淘洗了多少遍,清亮了,稳定了,唱这些本子,天长日久,不比流行歌曲长人的底气?我问他们成“角儿”了没有,他们不好意思地笑笑,摇头。在周庄是碰得到角儿的,周庄与好多著名戏团都签了约,除了这处聚宾楼,还有个古戏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演出。但我相信这两个不是“角儿”的人,将来也会闯出一方天地。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由他们启示给我们的那方天地吧,那种艺人的修炼,静水流深的滋养,不自傲,不自弃,不是一切人生的宝贝吗?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已经有了一股静气。回想起周庄,好像它也有些不一样了。它静静地蛰伏在江南水草中,不卑,不亢,任人来人往。即使人流如潮,又怎么样?15、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这么高傲!【答案】15、连用设问和感叹句式,(2分)赞扬了年轻学生秀而不媚,不卑不亢,技艺娴熟,沉稳淡定的气质和苏州评弹艺术的高雅。(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解答此题,可从设问和感叹句式的角度,联系上下文,从赞扬年轻学生秀而不媚,不卑不亢,技艺娴熟,沉稳淡定的气质和苏州评弹艺术的高雅的角度组织答案。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6、文章运用了多种方法描写了两位年轻的艺人,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①环境烘托;如第6节中描写嘈杂、闹哄哄的周庄环境,有力地烘托了两位年轻艺人不为环境所扰的镇定及敬业。②外貌描写;如第8节描写年轻艺人俊秀的外表,时尚的发型等,反衬出他们内在精神气质的沉稳,说明他们时尚但不失稳重。17③侧面衬托;如第10节写观众“心里恭敬,眼睛只敢望着鼻尖”,反衬年轻艺人技艺高超,气质不俗。④动作描写;如第13节通过“他们不好意思地笑笑,摇头”动作刻画,写出年轻艺人的谦虚、上进。【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极其表达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具体内容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作答。本题可根据第8段的外貌描写,第6段的环境描写,第10段的侧面衬托,第13段的动作描写等来分析其对人物形象的的表达作用。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简要分析第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答案】①主要描写周庄古镇的喧闹和嘈杂,为下文写人提供了活动背景。②承上启下,紧承上文“江南是一种乡愁般年年发作的病”表达对江南的依恋,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对两位年轻艺人的描写。③用初到周庄的喧闹与文章结尾“周庄静静地蛰伏在江南水草中”形成照应,含蓄地表达了文章主旨。【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在结构上,要根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作答,此题是第三段,所以可考虑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等作用。在内容上,可先概括这段的内容,从表现人物精神、表现主题角度组织答案。可重点思考“周庄这样的古镇是一日比一日嘈杂起来”。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文章结尾写道:“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已经有了一股静气。”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心里已有一股静气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来谈谈你的感受。(5分)【答案】18、①周庄的年轻艺人所表现的不自傲、不自弃,虚心上进、沉稳淡定的修炼,感染了作者,消除了先前的烦闷,看到了周庄的前途。(2分)③联系实际一定要从周庄的年轻艺人的形象特点和人物精神方面去谈。(3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可先概括周庄的年轻艺人的形象特点,然后再从年轻人的人物精神对作者的感动与启发角度组织答案。答题时,要结合着文中具体内容作答。六、选做题(三道题中任选两道,每题6分,总计12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假如是你的话【日本】都筑道夫“这个戒指真的白给我?大概是人造钻石吧,但人造钻石这么大也妙极了。”“是真的钻石。不嫌弃的话,请戴上试试。”推销员交出了戒指盒。女的双颊一红,捏起了戒指。推销员按住这只手,说道:“请等一下,太太。不行。我不能说谎。”“还是有什么条件吧?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可能白给嘛。”“说实在的,这不是平常的戒指。是一个遥控开关。我不是这个地球的人。是从一个遥远的星球来的。我们那个星球,由于人口过剩,眼看要爆发危机,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结果,决定杀死五百万无用之人。可是谁也不肯按执行死刑的开关。因此派我到这里来。一戴上这只戒指,立刻要死五百万人。这颗钻石可以说是执行死刑的报酬。对不起,太太。”“尽开玩笑。到底是给还是不给?”17“肯戴的就奉送。不过,要等我回去以后再戴。”推销员把戒指留在女的手中,跳出门外。女的手拿戒指端详了片刻。然后——假如是你的话,怎么办呢?这篇小说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6分)19、【答案】这篇小说带给我们关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小说用荒诞的笔法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选择。以表示唾手可得的物质利益,一边是可能存在的他人的生命的丧失,孰轻孰重,考量人心。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于不顾,不能做有可能损人利己的事。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存在,关注他人也就是关注自己。自私不仅关乎道德,也同样关乎滋生的命运,物质利益的取得不应以牺牲他认为代价,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获得不会带给人幸福。因此,如果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们要决然说不,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探究的小说的主旨,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既要结合文章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一般的路子是“文章说”(概括文意)“我说”(提出观点)“大家说”(结合现实或理论论证)“所以说”(重申观点)。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20、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3.8)孟子认为要如何对待自己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答案】对自己的缺点不可文过饰非,要有勇于承认和改正的胸襟。对别人的优点要善于吸取,积极学习,并付诸实践。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只要明白“闻过则喜”“与人为善”的成语便容易翻译出来,从而把握语段的态度观点。文言实词的理解可以借助成语知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12日上午已经开会,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张夏放坦言,此前《透明的胡萝卜》也在备选之列,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对这篇文章入选教材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很关注”,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但是,同时他也强调,语文教材的课文改变,需要由编委会确定,“魔幻现实主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加入莫言先生的作品,会考虑选择浅显一些的文章。”请根据上述消息,就“莫言作品编入中学教材”,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21【答案】观点一:可以适度增加一两篇莫言先生的作品,但是不需要过渡渲染诺贝尔文学奖。观点二: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关键应该考虑的是,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作品纳入到语文课本中。观点三: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和学习莫言先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风可能存在难度。(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17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一度十分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作文材料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大豆营养丰富,价格低廉,但因难以消化而被冷落;盐卤点制豆浆而成的豆腐柔软变通,品种多样,便于吸收,备受喜爱。大豆因为食用方式的优化而升华,豆腐因为柔软变通而受青睐。注意材料中的几层变化:大豆——煮熟——胃胀;发明——豆腐——改变;创造空间——适应口味——普通升华。由此,考生可聚焦于大豆的升华和豆腐的受青睐,寻找思路,实现突破——变通带来新生、思路决定出路、柔软变通之美等。考生也可从材料的初始价值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如何让普通变得不普通?如何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如何让尴尬化为受欢迎?这离不开“变”——变化、变通、变形。这一“变”字体现了人们的尝试性、创造性、实践性;这一“变”体现了人类的发现意识、生活智慧、探索精神;这一“变”不仅改变了大豆的命运,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饮食习惯,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这个材料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它蕴含的角度是多元的。考生要把握核心要点,关注细节,激活思维,生发联想,运用正反思维,注意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深刻、思维的敏锐。如考生可着眼于思考“个人、企业、国家如何寻找最佳途径,提升自我,实现突破”;可立足于“柔软变通之美”,展开思考,谈谈包容、变通,让自己海阔天空,改变自身过于坚硬、浑身是刺、不知变通的个性,以更为包容、宽容、圆融的态度面对生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