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媲美/譬如犄角/脊梁骨砥砺/舐犊情深B.竣工/皴裂悼词/倒春寒眼睑/秋敛冬藏C.编纂/篡权上颌/余额宝孪生/鸾凤和鸣D.悖理/荸荠圈养/入场券硝酸/削足适履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羁拌胡诌障眼法穷乡僻壤B.联袂聒噪嗑瓜子两全齐美C.股份敲榨人来疯不容置喙D.诟病博弈双簧管声名鹊起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李步云认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建设中国的第二个突破口。②中共山西省委近日召开通报会,就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的人事安排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进行。③城市雕塑盲目地求新求大,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会让公众产生反感。A.①法治②协商③反而B.①法制②磋商③反而C.①法治②磋商③而且D.①法制②协商③而且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批用正宗新疆和田玉籽料雕琢打磨出来的项链,串串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立马成为本届珠宝展的抢手货。B.本届书画交流活动中,书画名家纷纷献艺,一幅幅书法力透纸背,一幅幅丹青意境深远,博得观众的连声喝彩。C.错失“三连冠”的丁俊晖仍放松地大开玩笑,冠军傅家俊也很默契地跟他一唱一和,俨然把发布会变成了现场“二人转”。D.各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虽然都在高调喊着要给学生减负,但在行动上却是更加变本加厉地给孩子们施加压力。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的发病率也在攀升,严重侵蚀着人们的生命健康。B.近年来,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但质量参差不齐,那些粗制滥造、夸张离奇的垃圾作品,也许在一年后,甚至几年后就会被人们遗忘得一干二净。C.央视的《中华好诗词》以高雅的立意、精巧的设计、轻松的形式,将中华诗词艺术与电视媒体巧妙结合起来,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需求。D.郑州西三环立交桥五个月内塌陷11次的原因,是因为建筑设计不合理还是建筑质量有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给群众一个明确解释。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战6-8题。(9分)诚信的文化阐释9廖小平在中国文化中,历史地看,“诚”与“信”首先并不是一个合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信”是一个比“诚”出现得更早的概念。这在迄今的有关考证中也得到了证实。尽管如此,从逻辑上看,“诚”却是“信”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无“诚”即无“信”。这与中国文化特别重视“诚”以及中国文化对诚与信之关系的论证方式有关。在中国文化中,“诚”首先并不是一个主体性的范畴,而是作为一个具有宇宙本体论意蕴的范畴提出来的;并且,作为本体论范畴的“诚”,制约着作为主体性范畴的“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即是说,“诚”是天本来即有的本性,对天的这种本性的主体实践(“诚之”,即“行”)即为人之诚的本性,人之诚来源于天之诚并由天之诚所决定。《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则从另一个角度,即对天之诚的“思”的角度,来说明天之诚是人之诚的本根。发展到后来,作为本体论的诚转化为主体性的诚,对于诚之主体而言就自然具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诸如朱熹所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正是“诚”从本体论向主体性的道德论的转化,才使“信”这一作为纯粹伦理道德的范畴得以奠定在“诚”的基础上,并与“诚”合二为一。换言之,信之所以可能,从根源上说它是由天之诚经人之诚所前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诚比信具有更根本、更本原的意义。于是,诚与信的下述关系便是中国文化对诚与信之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逻辑推论:(1)“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用;(2)“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所为之实”;(3)“诚”则“信”,“信”不一定“诚”。在中国文化中,只有理解了诚与信的上述关系,才能对“诚信”这一合一的概念有较贴切的理解。在西方文化和文献中,很难看到“诚信”这一合一的概念,在英文中更没有与“诚”相对应的统一的单词,更多看到和使用的却是包含着“信”的各种概念,如信用、信任等等。这也许是语言差异及转译的困难所致。但在西方语义中,相较于“诚”而言,“信”的作用更为突出,对“信”的使用频率更高。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信并不非以诚为前提和根据。西方对“信”的规定并没有像中国古代那样,非去追索“信”的“诚”之形而上前提和伦理道德基础,而是把“信”的根基奠定在契约观念之上。他们把“信用”、“信任”建基于契约观念之上,它不非必以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诚”为依据,而是充分体现了契约观念的深刻内涵和基本特征,并最终演变为法律原则。中国当前的诚信缺失,在文化上可以从上述中西文化对诚信的不同理解中得到解释:从中国文化来看,作为道德之根基的“诚”,日渐被市场经济的“信用”所替代乃至淡化,经济信用似乎可以代替一切,“诚”在强大的市场经济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以致不堪一击,于是“信”与本来决定它的“诚”出现了割裂。这样,在中国文化看来,“信”缺失了“诚”这一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和伦理道德根基,从而沦落为一种纯粹实用的经济理性的工具,进而可能走向“信”自身的反面。从西方文化来看,西方的“信”并不非以“诚”为根基和依据,它是建基于契约观念之上的。但在中国,一方面历史上缺乏契约观念的传统,另一方面,现代契约观念还远远没有树立起来,因此,“信”同样缺失契约观念的依据和基础。这样,从中西文化上看,中国当前诚信缺失也许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节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8月24日)6.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对于“诚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比“诚”出现的更早,与“诚”的关系密切,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色彩。B.在中国文化中,重视“诚”的重要性,将其提升至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将其视作是上天的本性。C.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首先不是做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而出现的,而是做为一个本体论范畴而呈现的。9D.在中国文化里,“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运用,有了“诚”则一定有“信”,有了“信”,就一定有“诚”。7.下列关于中国当前“诚信危机”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信用”完全替代了具有浓郁的伦理道德色彩的“诚”。B.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信”丧失了“诚”的基础,与“诚”产生了严重背离。C.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缺少西方的契约观念,当前国人的观念、心态及行为取向等方面,缺少现代的“信用”理念。D.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缺少西方的契约传统,有关于“信用”的各种法律规章尚不健全,还存在很多漏洞。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同,西方的“诚信”更侧重于对“信”的理解与运用,这表明西方的“信”不以“诚”为根基,不具备任何的伦理道德色彩。B.与西方文化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将“诚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理解和运用,“诚信”是一个颇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范畴。C.“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表明朱熹已赋予“诚”以伦理道德意义,诚与信合而为一,“诚”完成了从主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化。D.由于对“诚”重视,使得中国的“信用观”更多地崇尚道德自律,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现代社会法律建设的缺失和不足。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为诸生时,郡被倭,客兵横市中。会御史按部至,用汲言状。知府曰:“此何与诸生事?”用汲曰:“范希文秀才时,以天下为己任,乡井之祸乃不关诸生耶?”举隆庆二年进士,常德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万历六年,首辅张居正归葬其亲,湖广诸司毕会。巡按御史赵应元独不往,居正嗛之。及应元事竣得代,即以病请。王篆者,居正客也,素憾应元,且迎合居正意,属都御史陈炌劾应元规避,遂除名。用汲不胜愤,乃上言:御史应元以不会葬得罪辅臣,遂为都御史炌所论,坐托疾欺罔削籍,臣窃恨之。夫疾病人所时有,今在廷大小诸臣,曾以病请者何限。御史陆万钟、刘光国皆以巡方事讫引疾,与应元不异也,炌何不并劾之?即炌当世宗朝,亦养病十余年。后夤缘攀附,骤列要津。以退为进,宜莫如炌。己则行之,而反以责人,何以服天下?陛下但见炌论劾应元,以为恣情趋避,罪当罢斥。至其意所从来,陛下何由知之?孟子曰:“逢君之恶其罪大。”臣则谓逢相之恶其罪更大也。陛下天纵圣明,从谏勿咈。诸臣熟知其然,争欲碎首批鳞以自见。至若辅臣意之所向,不论是否,无敢一言以正其非,且有先意结其欢,望风张其焰者,是臣所谓逢也。今大臣未有不逢相之恶者,炌特其较著者尔。以臣观之,天下无事不私,无人不私,独陛下一人公耳。陛下又不躬自听断,而委政于众所阿奉之大臣。大臣益得成其私而无所顾忌,小臣益苦行私而无所诉告,是驱天下而使之奔走乎私门矣。陛下何不日取庶政而勤习之,内外章奏躬自省览,后宣付辅臣,俾之商榷。疏入,居正大怒,欲下狱廷杖。会次辅吕调阳在告,张四维拟削用汲职,帝从之。居正以罪轻,移怒四维,厉色待之者累日。用汲归,屏居郭外,布衣讲授,足不践城市。9(节选自《二十四史·明史》,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被倭,客兵横市中被:遭受。B.素憾应元憾:遗憾。C.逢君之恶其罪大逢:迎合。D.张四维拟削用汲职拟:打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乡井之祸乃不关诸生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曾以病请者何限使工以药淬之C.望风张其焰者今者项庄拔剑舞D.而委政于众所阿奉之大臣乃设九宾礼于庭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用汲为人刚正、遇事敢为的一项是①会御史接部至,用汲言状②陛下天纵圣明,从谏勿咈③用汲不胜愤,乃上言④逢君之恶其罪大⑤今大臣未有不逢相之恶者⑥屏居郭外,布衣讲授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⑤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用汲年轻时就性格刚直,敢说敢做,外籍军人在本地横行不法,他及时向来巡查的御史反映情况,表现出关心民生疾苦、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B.首辅张居正归葬其亲,湖广各地官员都去悼念,赵应元没有去,张居正因此心怀不满,张居正的门客王篆迎合其意,让陈炌诬告弹劾赵应元。C.王用汲上谏时,痛斥了陈炌等人阿谀奉迎宰相的不良行径,并含蓄委婉地劝诫皇帝,对于国家政务,应该亲历亲为,避免出现偏听则暗的不利局面。D.王用汲直言上谏而触怒了张居正,皇帝听从大臣的的意见免其官职,丢官后的王用汲隐居城外,以平民的身份教授学生,再也不愿进入纷扰的城中。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御史应元以不会葬得罪辅臣,遂为都御史炌所论,坐托疾欺罔削籍,臣窃恨之。(5分)(2)陛下何不日取庶政而勤习之,内外章奏躬自省览,后宣付辅臣,俾之商榷。(5分)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杜甫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松成彦雄大夫①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注:①相传秦始皇登泰山避雨于这株松树下,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1)这两首诗都以“松树”为吟咏对象,简析两首诗中的“松树”有何不同?(4分)(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9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3),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5),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6)停杯投箸不能食,。(李白《行路难》)五、(12分)16.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4分)①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这是共识。②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确有因医疗不当或过错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医院和医护人员对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换句话说,患者或其家属依法维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④因为,“过度维权”是刺向医患关系的一把尖刀,既伤人又伤己,其结果只能是“双输”,而不可能是“双赢”。⑤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依法理性维权,不可抛开法律而“过度维权”和“过激维权”。⑥但面对千差万别的疾病和人类医疗技术的局限,也注定了在许多情况下医院和医护人员并无回天之力。答案:17.下列为人类能源消耗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4分)时间名称1850年1900年1950年2000年2050年木材75%30%10%7%5%煤炭25%60%45%20%10%石油010%35%40%20%天然气0010%15%30%核能00010%20%太阳能0008%15%(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趋势。(2分)(2)请总结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什么问题?(2分)18.“微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少名人都纷纷选择通过“微博”这一方式和自己的粉丝互动,或者发表自己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看法或意见。与此同时,“微博”还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语录,为网民所津津乐道。请以“成语听写大赛”为主题,写一则微博,要求凸显个性,令人回味,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4分)9六、(l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说不出的悲伤李伶伶秋雨赶场似的,一场接一场地下个不停。女人的心却像火烧似的,越来越焦灼。男人马上就要回来了,她不知道该怎样把儿子出事的事告诉他。那还是两个月前的事。儿子掉进水库,再没出来。女人当时正在地里拔草,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一下子僵住了。她回过神来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不能让男人知道。男人在矿里挖煤,知道这事后,肯定不能专心干活,万一出点事,女人不敢往下想了。几天前,男人打电话来,说要回来。女人一边期盼,一边心慌,她怕男人受不了这个打击。男人就是为了儿子才下井挖煤的。儿子患有白血病,医生说,治好这个病得换骨髓,需要一大笔钱。男人听完医生的话,当时就决定去煤矿挖煤。男人才出去半年,儿子就出了这样的事,他怎么受得了!雨越下越大。女人想,这么大的雨,男人不会回来了吧。正这么想着的时候,男人已经进了门。男人没穿雨衣,也没打雨伞,就这么被雨淋着走了回来。女人说,你傻呀,怎么不穿个雨衣?男人说,从矿里出来时没下雨。女人忙拿手巾给男人擦脸,又去找干衣服让男人换下。男人换好衣服,女人才看清,男人黑了,也瘦了,脸上还有几分憔悴。女人一阵心疼,说,明天咱歇一天,看你累的;男人说,累点怕啥,又不会死,咱儿子的病要是不治,可是会死的。女人听了,咬了咬牙,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她想说,儿子已经死了,可是她没忍心说。她想等明天再说,今天男人太累了。提到治病,男人想起,他进屋这么长时间还没看到儿子。男人说,儿子呢?女人愣了一下,说,上他姑家去了,他姑家的小宝不让他回来。男人说,小宝这孩子,叫他妈惯得太不像话,说啥是啥。男人叹了一口气说,矿长只给了我两天假,要不我就去他姑家看他了。男人的妹子嫁到了邻县,离家有二百里。女人说,怎么只给两天假?男人说,矿上人少,拉煤的车多,一般不给假,我因为一直没请过假,矿长才给我两天假。咱弟也想回来,矿长就没给假。男人说的“咱弟”是女人的弟弟。女人的父母几年前去世了,弟弟是她娘家惟一的亲人了。男人要去井下挖煤时,弟弟也要跟着去,女人不同意,说他还小。弟弟说,我都十八了,还小!女人知道弟弟要下井,是为了帮自己。三个月前,弟弟一个人跑回来看她,带回男人挣的钱,还有他自己的钱,都交给了女人。女人把弟弟挣的钱还给他,让他自己攒着。弟弟说,你收我姐夫的钱不收我的钱,是不是不把我当一家人?女人心里一暖,就没再拒绝。女人说,咱弟咋样?男人说,挺好的,挣的跟我一般多了。这小子,将来肯定比我挣的多。说着拿出两捆钱,一捆是他的,一捆是弟弟的,都交给了她。女人接过钱说,挣得再多,过完年也不让他去了。男人说,嗯,过完年高低不让他去了。女人问男人晚上吃点啥。男人说,吃点粥吧,稀稀的米粥,矿上天天吃馒头,我都吃腻了。女人煮了粥,炒了两个菜,男人可能太累了,没吃多少。女人因为有心事,也没吃多少。睡觉前,雨小了一些。女人靠着男人的肩膀,听着窗外的雨声,竟然一直没睡着!女人想,男人明天就走了,他又没有怀疑,那儿子的事,下次再说吧。第二天,女人没有说,男人也没问。吃完早饭,雨又大了起来。女人送男人到村口,女人一直望着男人,直到看不见了,含在眼里的泪才汹涌而出。9在女人视线里消失的男人,忽然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上个月,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死了三个人,有弟弟一个。男人怕女人受不了打击,当时就没告诉她。这次本想跟她说的,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就没忍心。男人想,下次再说吧。雨越下越大。男人用手擦了把脸,站起身,向车站走去。19.简述秋雨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20.下面的文字,分别表现了小说主人公怎样的心理?(4分)(1)女人听了,咬了咬牙,眼泪在眼圈里打转。(2分)(2)在女人视线里消失的男人,忽然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2分)2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旨。(4分)22.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哪一个着墨较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七、(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一位母亲曾经问年幼的儿子,身体的哪部分最重要,当时儿子给母亲的第一个答案是“耳朵”,但母亲说:“不,很多人的耳朵是聋的,但他们依然活得很快乐,你再想想。”后来,儿子一直猜想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几年后,母亲再次问儿子同样问题时,儿子的回答是“眼睛”。母亲笑着说,这个答案还是不正确,因为很多盲人依然活得很精彩。很多年过去了,儿子的回答似乎总不能令她满意。直到儿子走上工作岗位,又逐渐成为家庭支柱后,母亲才对儿子说:“孩子,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是肩膀。”这是母亲对身体哪部分最重要的认识,实际上,眼、耳、口、鼻等器官对我们的身体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可能不同人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个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得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D(A项读音依次为: pì/pì、jī/jǐ、dǐ/shì;B项读音依次是:jùn/cūn、dào/dào、jiǎn/liǎn;C项读音依次是:zuǎn/cuàn、hé/é、luán/luán;D项读音依次是:bèi/bí、juàn/quàn、xiāo/xuē。)2.D(A羁绊 B两全其美 C敲诈)3.A(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制:法律制度体系。协商: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磋商:反复商量,仔细讨论。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与前边语句在同一层面的意思上再进一层。)4.B(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A望文生义。珠圆玉润:象珠子那样圆,象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C9感情色彩不当。一唱一和: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多含贬义)。D语意重复。变本加厉: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5.C(A主谓搭配不当。B“一年后,甚至几年后”不合逻辑,“一”“几”对调。D句式杂糅。“的原因”和“因为”任删其一。)二、(9分,每小题3分)6.D(有了“信”则一定有“诚”,有了“诚”,不一定有“信”。)7.A(以偏概全,“完全替代”与文意不符。)8.B(A项无中生有,西方的诚信“不具备任何的伦理道德色彩”原文中无依据。C项本末倒置,“‘诚’完成了从主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化”与文意不符。D项强加因果,前者与后者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三、(12分,每小题3分)9.B(憾:怨恨)10.A(同为副词,竟然。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C①助词,“……者,……也”表判断;②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D①介词,相当于“给”;②介词,在。)11.D12.C(C“含蓄委婉地劝诫皇帝”与文意不符,应是“直言明谏”。)四、(24分)13.⑴御史赵应元因为没去参加(宰相张居正父亲的)葬礼而得罪辅佐大臣,于是被都御史陈炌弹劾,以假托有病欺骗上级的罪名而被削除了名籍,我私下里对这种做法非常愤恨。(注意“以”“为……所”“论”“坐”“窃”的翻译。5分)⑵皇上您为何不每天取来各种政务而尽力熟悉了解,对朝廷内外的奏章亲自审阅,然后再交给大臣,让他们商量讨论呢。(每句1分,注意“日”“习”“躬”“宣付”“俾”等词语翻译。5分)14.(8分)(1)(4分)不同点:杜诗中的松树是一棵青翠挺拔、超凡脱俗、卓而不群的松树苗;(2分)成诗中的松树是一棵枝虬干曲、孤傲坚贞、声名显赫的古松。(2分)(2)(4分)杜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以及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的人生感悟。(1分)成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表达了诗人不为虚浮的名利所累,清闲自在,保持本真自我的人格理想。(1分)15.⑴陟罚臧否 ⑵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⑶挟飞仙以遨游 ⑷又有清流激湍 ⑸曲终收拨当心画 ⑹拔剑四顾心茫然(每句1分,有错该句即不得分。)五、(12分)16.(4分)①⑥②③⑤④(有错即不给分)17.⑴木材消耗量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量在经历了一个增长期后均呈下降趋势,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消耗呈上升趋势。(谈出两条规律即可得到2分。)⑵高消耗、高污染能源正逐步被清洁能源、环保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取代。(意思表达正确即可,2分。)18.答案略。六、(18分)19.(4分)小说在秋雨中开始,在秋雨中结束,用秋雨来烘托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理;(2分),秋雨贯穿全文,渲染出伤感凝重的悲剧氛围,强化了小说民生多艰的主题。(2分)20.(4分)⑴女人听到男人关心意外死亡的病儿子,触及内心的痛处,但为了瞒着男人又要掩饰悲痛,表现了女人极度伤感的矛盾心理。(2分)9⑵男人隐瞒了弟弟遇难的消息,内心压抑紧张,承受着巨大的悲痛,离开了妻子,男子用痛哭来宣泄内心复杂的情感。(2分)21.(4分)叙写了一对夫妇因体谅对方而互相隐瞒“丧子”与“丧弟”真相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底层民众遭受天灾人祸多重打击后的艰难和辛酸,(2分)颂扬了主人公互相体谅、关爱对方的深挚情感。(2分)22.(6分)小说的主人公是女人和男人。(1分)女人的着墨较多。(1分)这样写的效果:⑴女人和男人因为关爱体贴对方,而互相隐瞒“丧子”与“丧弟”之情,他们的目的、心理基本相同,详写其中的女人就有代表性,如果再详写男人的经历就显得重复。这样详略得当地处理材料,文笔简洁而中心突出。(2分)⑵这样行文,能营造出“出人意料”的小说结局。 作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男人”和“弟弟”的相关事情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点明缘由,和盘托出,这样的结局不仅具有出奇制胜、令人拍案的效果,还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味,突出了小说主题。(2分)七、作文(60分)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节选自《唐林语》口鼻眼眉之争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