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2年上学期民勤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文第二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 )A.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 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C. 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 )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三纲五常”思想3、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4、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先秦儒学以个人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B.汉代儒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C.儒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发展演变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对个人修为的关注8/8\n6、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7、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李贽提倡“童心说“(注:强调真情实感),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据此可知,他们都( )A.抨击理学B.为专制辩护C.突出人性D.为市民代言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四民平等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9、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10、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11、武汉大学冯天宇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A.从神本走向人本B.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D.沉暮与开新8/8\n12、一个研究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列举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这一历程反映了()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完善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思想体系日趋发展并逐步完善13、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B.重视社会实际,倡导经世致用C.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14、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A.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B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C.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D.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之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16、明清时期,士大夫群体中主体性相对鲜明的人土形成了一种代表天下公论的政治意识或理念,他们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趋近,思想取向具有同一性,往往基于志同道合而结成“朋党”。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他们有时还能操控政治奥论,令皇帝不得不有所退让。这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群体()A.惯于结党营私和相互倾轧B.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走向C.共同批判君主专制的弊端D.政治意识抗争性日益凸显17.8/8\n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18、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王阳明提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为遏制伪善流行,特别强调要做到“知行合一”。这反映了二者都( )A.强调践行美德B.重视智慧发展C.注重等级秩序D.关注理性思考1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了正义的工具性,说明正义需要树立理性的权威,不能把人仅仅视为有欲望的动物。柏拉图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 )A.突出人和人性B.加强奴隶主统治C.发展商品经济D.维护城邦的利益20、文艺复兴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 )A.文艺复兴植根于古典文化B.文艺复兴与古典文化无关C.文艺复兴对后世影响深远D.文艺复兴反映了时代特征21、恩格斯说过:“欧洲在14世纪后以封建制度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发生了文艺复兴,它以理性、人文主义和科学击破了教会的精神独裁,掀起了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据此可知,当时( )A.城市的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B.文艺复兴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C.文艺复兴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D.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2、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时代,将世俗的职守或工作,解释为神圣的天职或蒙召,其针对性非常明显:反对出世禁欲的修道主义。由此可知,马丁·路德这一思想( )A.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B.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C.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8/8\n23、路德用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在那之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标准语言。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A.推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B.获得了德意志世俗王公支持C.使得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D.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24.洛克认为,君主是法律规定的实现社会意志的行动代表,当君主离开公共意志而凭他私人意志行动时,他便降低自己的地位,只成为一个无权要人服从的没有权力、没有意志的个人。据此可知,洛克()A.否认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B.积极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C.强调法律是公意的制度化D.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理念25、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共20分)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宗《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宋代明代1人267人36000人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8/8\n材料三: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6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至明代“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说明李贽这一看法形成的原因。(6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泰格拉8/8\n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什么态度?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该观点产生的思想因素。(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5分)(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3分)28、阅读《思想家的出生地分布及历史地位》表,完成下列要求。(12分)时期思想家及出生地历史地位或主张春秋孔子(鲁国人,今山东)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战国孟子(邹国人,今山东)“亚圣”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汉代孔子”唐代韩愈(河南河阳)古文运动先驱,开理学之先声南宋朱熹(福建尤溪)理学集大成者明朝中期王阳明(浙江余姚)心学集大成者8/8\n明清之际李贽(福建泉州)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江苏昆山)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写明趋势,史实准确,表述清晰。)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