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二中2022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总分:100分时量:90分钟第I卷 选择题部分(共50分)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1.《史记•孔子世家》: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2.孟子曾批判某家学云:“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云:“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哪种思想A.儒家“仁政”B.墨家“兼爱”C.法家“刑不避大夫”D.荀子“性恶论”3.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D.报答天地之恩4.《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5.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6.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者做过如下评价“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A.李贽B.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7.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A.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B.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C.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8.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契合的是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梭伦D.彼特拉克6\n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审判与处死了英王查理一世。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10.对《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项数)比较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11.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指南针B.火药与火器C.造纸术D.活字印刷术12.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13.晚清世界历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晚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B.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C.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14.《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材料反映隶书A.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其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15.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A.经典力学理论B.相对论C.生物进化论D.量子论16.“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新华日报》17.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第二次反思”评述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的失利证明其失败B.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C.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始D.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18.“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的民生主张为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6\n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D.建立福利社会19.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0.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21.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A.古巴导弹危机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22.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23.1979年出版的《潮汕方言字典》前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方言还是一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工具,规范汉字方言读音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反映了A.宣传马列毛思想必须使用潮汕方言B.“文革”强化了文化领域的政治色彩C.双百方针的恢复促进学术自由发展D.文化教育战线依然受意识形态影响24.下图是塞尚的名作《樱桃和桃子》,在强烈的黑与白、冷与暖的色彩反差中,画家表现出所画物品的冷漠、凝重与僵硬。下列作品中与此作品艺术风格相似的是A.达•芬奇《蒙娜丽莎》B.《清明上河图》C.毕加索《格尔尼卡》D.凡高的《向日葵》25.下列人物的言论,体现了现实主义流派创作原则的是A.德拉克洛瓦:“绘画应该成为视觉的盛宴。”B.贝多芬:“我必须创作,因为我的心头常常感到重压,我必须表达它们。”C.库尔贝:“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D.华兹华斯:“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本卷包括3小题,26题14分,27题24分,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6\n的观点(6分)?材料二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2)根据材料二,概括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4分)。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目录摘要…………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十章科学革命一科学革命的根源二17世纪的新宇宙……五生物学革命,1850—1914年第十一章工业革命一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时间开始二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三工业革命:第一阶段,1770—1870年四工业革命:第二阶段,1870—1914年第十二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国革命三启蒙运动四美国革命五法国革命六民族主义七自由主义八社会主义……………………(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第十章“17世纪的新宇宙”、“生物学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分别是什么(4分)?(2)我们通常将启蒙运动视作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却将启蒙运动放在“政治革命”一章中论述,请说明理由(6分)。材料二2022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3)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6分)。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8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6\n株洲市二中2022年下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历史答案%#1-5DBCBB6-10DCBCB11-15CBCDA16-20ADCDB21-25DCDDC26.(1)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6分)?a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c但梁启超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也是行不通的。(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4分)。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4分)?态度:①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②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看法:①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需要从古今中外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或者②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或者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27.(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第十章“17世纪的新宇宙”、“生物学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分别是什么(4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4分)(2)我们通常将启蒙运动视作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却将启蒙运动放在“政治革命”一章中论述,请说明理由(6分)。a启蒙运动猛烈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社会民主政治的方案。b为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准备。鼓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如中国、日本。c此书分为“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只能放在“政治革命”这章(6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6分)?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8分)。突出经济;内容更丰富多样;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6分)原因: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d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增加,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8分)。28.(12分)结合材料与所学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一:赞同17、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分)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8分)答案二:赞同17、18世纪中国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2分)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8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6\n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