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二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城市不具备自立的经济,而与乡村间在经济上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的同时,经济上依赖乡村,没有发展成独立于乡村之外的经济中心。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天子驻跸的都城,还是地方大吏主持的郡邑、州治、县城,都是按照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城市的结构模式,也是严格遵循礼制,如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殿置于全城中轴线上,市场受官府控制,置于宫殿宗庙背后。各地方性城市的格局也仿效都城。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国家政权(中央一级或地方各级)所在地,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至于工商业,在宋以前的城市生活中不过是政治的附庸而已。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这使中国古代城市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城市手工业基本是为官府服务的官手工业。宋以前,中国城市普遍实行市坊一厢坊制,规定各种作坊、商店必须开设在市区某一街区,交易聚散有时间规定。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限制民间商业发展的厢坊制度被突破,代之以市、集镇、瓦子等商业贸易场所,出现《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那种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的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之为中国的“都市革命”。然而,直至明清,中国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包括宋以后的整个古代中国城市,未能摆脱帝王-官僚的直接控制,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并始终是其核心部位和统治中心,城市也就不可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这种单向性的物资流动,只能加剧农村贫困化,使中国广大乡间封闭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而城市自身,一方面是贵族、官僚依凭盘剥农村而过着膏梁锦绣的寄生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工商业受到种种限制,难以获得健康发展,无以形成欧洲中世纪城镇那样强有力的行会制度。20\n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不过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传统的中华文化的主体称作“农业文明”。中国自然经济难以解体,社会一再往复交替出现“恢复-高涨-危机”三阶段周期循环而迟迟未迈入新的运行轨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市民文化单弱等等现象,均与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迟迟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有着不能解脱的内在联系。(节选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城市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B.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无论都城、郡邑,还是州治、县城,都是为满足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C.中国城市均严格遵循礼制安排结构模式,一律都是采用“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形式。D.中国城市在宋以前对工商业均采取限制措施,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2.中国古代城乡经济具有“同一性”,下列表述不属于此内容的一项是()A.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出现了新的商业贸易场所及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B.古代中国城市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不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C.在经济上,古代中国城市没有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城、乡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D.古代中国城市政治上对乡村压迫与控制,但却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经济上依赖乡村。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城市无论大小,与乡村的经济联系都是单向性的,即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不向乡村提供产品。B.城乡间单向性的物资流动,使城市封闭在小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工商业难以获得健康发展。C.自宋代中国的“都市革命”发生后,城市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等等现象的发生,均与古代中国城市对乡村经济的依赖有内在联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20\n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注释】①为气任侠:好逞意气而以侠义自任。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匿僕阳周氏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20\n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7.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译文:(2)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8-9题。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释】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8.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9.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7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明自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不会疑虑的句子是:“,。”(2)《滕王阁序》中,王勃在写三秋之景时,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出了山容水态的色彩变化之美,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个句子是:“,。”(3)在《逍遥游》中,庄子以“行路备粮”为例,说明行事要有待,而且行动越大,所要凭借的东西就大的句子是:“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百里者,;适千里者,三月聚粮。”(4)在《陈情表》中,李密用“,”表达将来愿牺牲性命为国出力、向君报恩的忠诚之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活着余华20\n到了中午,里面有医生出来说:“生啦,是儿子。”二喜一听急了。跳起来叫道:“我没要小的。”医生说:“大的也没事。”凤霞也没事,我眼前就晕晕乎乎了,年纪一大,身体折腾不起啊。二喜高兴坏了。他坐在我旁边身体直抖,那是笑得太厉害了。我对二喜说:“现在心放下了,能睡觉了,过会再来替你。”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爹,我走不动了。”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来,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我不用看他,就是去看他和风霞在墙上的影子,也让我难受得看不下去。那两个影子又黑又大,一个躺着,一个像是跪着,都是一动不动,只有二喜的眼泪在动,让我看到一颗一颗大黑点在两个人影中间滑着。我就跑到灶间,去烧些水,让二喜喝了暖暖身体,等我烧开了水端过去时,灯熄了,二喜和凤霞睡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我想想家珍那时还睁着眼睛等我回去报信,我出来时她一遍一遍嘱咐我,等凤霞一生下来赶紧回去告诉她是男还是女。凤霞一死,让我怎么回去对她说?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在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脊背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20\n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埋了凤霞,我和二喜抱着锄头铲子站在那里,风把我们两个吹得都快站不住了。满地都是雪,在阳光下面白晃晃刺得眼睛疼,只有凤霞的坟上没有雪,看着这湿漉漉的泥土,我和二喜谁也抬不动脚走开。(1)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一开头采用悲喜结合的写法,但重点突出的是凤霞在生孩子过程中去世的“悲”。B.“我”不能走进那间小屋,是因为“我”的一双儿女都死在同一间屋里,“我”感到恐惧。C.“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从这句简短的话语中,可见二喜感到不幸中的一点幸运。D.“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二喜的肉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E.这篇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在极度苦难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多种滋味。(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我”的形象特点。(6分)(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脊背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4)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雪”,请探究其艺术效果。(8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国家庭中很多父母都竭尽所能给孩子的关爱,给他们洗衣、做饭,帮助他们清除前进道路上一切的障碍。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名,周全的礼数和的客套,自然算得上是礼仪之邦的“土特产”。③24年前她送走的毕业生,今天对她,有的还把她当成妈妈。A.关怀备至无所不至无微不至B.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关怀备至C.无微不至关怀备至无所不至D.无所不至无微不至关怀备至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20\nA.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整治校车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校车司机、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防止将规范校车管理的费用转嫁到司机或学生家长身上。B.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市场石油供需平衡格局被打破,油价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下跌,点燃了这场不见硝烟的“石油战争”。C.几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硬性指标摆在了毕业生面前: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水平,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要有专业资格证书…。D.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膝盖曾做过多次手术,经常需要打消肿针,饱受伤病的折磨,最终在32岁的时候做出了离开赛场的决定。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而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创化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A.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B.既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C.既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D.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①,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蔽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②。“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③,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1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漫画《砍》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100字。(6分)漫画《砍》20\n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22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是一个执着的人……当时做青蒿素的时候她自己也没有把握,但非要攻下来不可,亲自到海南岛疟区恶劣的环境里搞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无论外界环境重视不重视中医,她自己都坚持做下去。”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屠呦呦的朋友明廷华如是说。在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也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n株洲市二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教师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城市不具备自立的经济,而与乡村间在经济上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的同时,经济上依赖乡村,没有发展成独立于乡村之外的经济中心。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天子驻跸的都城,还是地方大吏主持的郡邑、州治、县城,都是按照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城市的结构模式,也是严格遵循礼制,如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殿置于全城中轴线上,市场受官府控制,置于宫殿宗庙背后。各地方性城市的格局也仿效都城。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国家政权(中央一级或地方各级)所在地,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至于工商业,在宋以前的城市生活中不过是政治的附庸而已。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这使中国古代城市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城市手工业基本是为官府服务的官手工业。宋以前,中国城市普遍实行市坊一厢坊制,规定各种作坊、商店必须开设在市区某一街区,交易聚散有时间规定。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限制民间商业发展的厢坊制度被突破,代之以市、集镇、瓦子等商业贸易场所,出现《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那种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的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之为中国的“都市革命”。然而,直至明清,中国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20\n在包括宋以后的整个古代中国城市,未能摆脱帝王—官僚的直接控制,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并始终是其核心部位和统治中心,城市也就不可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这种单向性的物资流动,只能加剧农村贫困化,使中国广大乡间封闭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而城市自身,一方面是贵族、官僚依凭盘剥农村而过着膏梁锦绣的寄生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工商业受到种种限制,难以获得健康发展,无以形成欧洲中世纪城镇那样强有力的行会制度。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不过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传统的中华文化的主体称作“农业文明”。中国自然经济难以解体,社会一再往复交替出现“恢复—高涨—危机”三阶段周期循环而迟迟未迈入新的运行轨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市民文化单弱等等现象,均与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迟迟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有着不能解脱的内在联系。(节选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城市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B.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无论都城、郡邑,还是州治、县城,都是为满足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C.中国城市均严格遵循礼制安排结构模式,一律都是采用“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形式。D.中国城市在宋以前对工商业均采取限制措施,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答案解析】C解析:在中国城市中只有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思路点拨】对文中重点词语或概念的理解,首先,根据语境,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文中找到相关阐释语段;其次,要把选项逐一和原文对照,辨析是否有出入;最后,分析选项是否有答非多问现象。2.中国古代城乡经济具有“同一性”,下列表述不属于此内容的一项是()A.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出现了新的商业贸易场所及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B.古代中国城市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不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C.在经济上,古代中国城市没有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城、乡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20\nD.古代中国城市政治上对乡村压迫与控制,但却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经济上依赖乡村。【答案解析】A解析:中国古代城乡经济的“同一性”是指城市“经济上依赖乡村。没有发展成独立于乡村之外的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乡间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显然不属于这种“同一性”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城市无论大小,与乡村的经济联系都是单向性的,即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不向乡村提供产品。B.城乡间单向性的物资流动,使城市封闭在小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工商业难以获得健康发展。C.自宋代中国的“都市革命”发生后,城市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D.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等等现象的发生,均与古代中国城市对乡村经济的依赖有内在联系。【答案解析】D解析:A“都是单向性的”“不向乡村提供产品”说法太绝对;B“封闭在……小天地之内”的应是“广大乡间”而非“城市”;C“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的说法与原文不符。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20\n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注释:①为气任侠:好逞意气而以侠义自任。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匿僕阳周氏 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20\n7.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译文:(2)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译文:【答案】4、A(匿:隐藏在)5、D(①朱家说的话,说季布是在履行职责;②说明季布直言;③季布介绍当时的情况;④只能说明季布明理)6、B(季布援引历史故事,只说明出兵难以取胜,没有说服吕后收回成命)7.(1)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注意点:为…用、职耳)(2)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之所以更加闻名,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注意点:说、所以、扬、判断句式)[译文]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20\n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之所以更加闻名,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9。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释】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7分)答:参考答案:(1)屈原白居易(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满分5分,答对任意3点给满分)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每点1分)解析20\n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三)古诗文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明自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不会疑虑的句子是:“,。”(2)《滕王阁序》中,王勃在写三秋之景时,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出了山容水态的色彩变化之美,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个句子是:“,。”(3)在《逍遥游》中,庄子以“行路备粮”为例,说明行事要有待,而且行动越大,所要凭借的东西就大的句子是:“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百里者,;适千里者,三月聚粮。”(4)在《陈情表》中,李密用“,”表达将来愿牺牲性命为国出力、向君报恩的忠诚之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活着余华到了中午,里面有医生出来说:“生啦,是儿子。”二喜一听急了。跳起来叫道:“我没要小的。”医生说:“大的也没事。”凤霞也没事,我眼前就晕晕乎乎了,年纪一大,身体折腾不起啊。二喜高兴坏了。他坐在我旁边身体直抖,那是笑得太厉害了。我对二喜说:“现在心放下了,能睡觉了,过会再来替你。”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20\n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爹,我走不动了。”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来,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我不用看他,就是去看他和风霞在墙上的影子,也让我难受得看不下去。那两个影子又黑又大,一个躺着,一个像是跪着,都是一动不动,只有二喜的眼泪在动,让我看到一颗一颗大黑点在两个人影中间滑着。我就跑到灶间,去烧些水,让二喜喝了暖暖身体,等我烧开了水端过去时,灯熄了,二喜和凤霞睡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我想想家珍那时还睁着眼睛等我回去报信,我出来时她一遍一遍嘱咐我,等凤霞一生下来赶紧回去告诉她是男还是女。凤霞一死,让我怎么回去对她说?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在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脊背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20\n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埋了凤霞,我和二喜抱着锄头铲子站在那里,风把我们两个吹得都快站不住了。满地都是雪,在阳光下面白晃晃刺得眼睛疼,只有凤霞的坟上没有雪,看着这湿漉漉的泥土,我和二喜谁也抬不动脚走开。(1)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一开头采用悲喜结合的写法,但重点突出的是凤霞在生孩子过程中去世的“悲”。B.“我”不能走进那间小屋,是因为“我”的一双儿女都死在同一间屋里,“我”感到恐惧。C.“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从这句简短的话语中,可见二喜感到不幸中的一点幸运。D.“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二喜的肉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E.这篇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在极度苦难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多种滋味。(1)A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满分)(B项,“‘我’感到恐惧”错。应该是凤霞的死给“我”带来了又一次无情的打击;C项,“可见二喜感到不幸中的一点幸运”错。这表明二喜对妻子的亡故毫无心理准备;D项,“运用比喻手法”错,应是“运用夸张手法”)(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我”的形象特点。(6分)(2)“我”是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①对亲人充满温情,渴望家庭的温暖与幸福;②遭受生活的重大打击但能服从命运、接受命运,继续活着;③对未来人生和命运感到迷茫。(每点计2分)(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脊背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20\n(3)划线句子是对家珍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极富表现力。(2分)文中描写“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一颗泪水都没有掉下来”,表现出失去女儿后家珍的极度悲痛,有力透纸背的效果。(2分)而“看着风霞”“手在脸上和头发上摸着”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细腻而温柔的爱。(2分)(4)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雪”,请探究其艺术效果。(8分)(4)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深冬时间和严寒背景。②成为文章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由下雪至雪花、雪珠,再到雪停,完成一个循环过程,使得结构完整。③以自然环境中的“雪”渲染凤霞死时的凄凉氛围,使环境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呼应,表达悲哀的情感,象征人物命运的凄凉。④烘托人物形象,用“雪”来表达纯洁美好的人性。(每点计2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国家庭中很多父母都竭尽所能给孩子____的关爱,给他们洗衣、做饭,帮助他们清除前进道路上一切的障碍。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名,周全的礼数和____的客套,自然算得上是礼仪之邦的“土特产”。③24年前她送走的毕业生,今天对她____,有的还把她当成妈妈。A.关怀备至无所不至无微不至B.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关怀备至C.无微不至关怀备至无所不至D.无所不至无微不至关怀备至B(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关怀备至:指特别关心)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整治校车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校车司机、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防止将规范校车管理的费用转嫁到司机或学生家长身上。B.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市场石油供需平衡格局被打破,油价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下跌,点燃了这场不见硝烟的“石油战争”。C.几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硬性指标摆在了毕业生面前: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水平,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要有专业资格证书…。D.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膝盖曾做过多次手术,经常需要打消肿针,饱受伤病的折磨,最终在32岁的时候做出了离开赛场的决定。A(B搭配不当,“点燃”与“战争”不能搭配,可将“点燃”改为“引发”。C两面对一面。20\n删去“能否”D成分残缺,应在“饱受”前加“她”)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而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创化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A.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B.既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C.既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D.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答案:B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①,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蔽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②。“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③,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参考答案】①这并非偶然②民族服饰却很精美 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评分注意:只要意思表达正确、语言通顺就可)1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漫画《砍》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100字。(6分)漫画《砍》20\n答案示例:这幅名为《砍》的漫画中,有许多树桩,一个人脚踏在树桩上,站立着。他一手拄着一把大斧,一手摁在抬起的腿上。他砍光了树,脑袋也不翼而飞。漫画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将殃及人类自身。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22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是一个执着的人……当时做青蒿素的时候她自己也没有把握,但非要攻下来不可,亲自到海南岛疟区恶劣的环境里搞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无论外界环境重视不重视中医,她自己都坚持做下去。”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屠呦呦的朋友明廷华如是说。在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也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