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县一高高二第一次考试历史A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与此相一致的思想主张是A.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D.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3、“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应该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5、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6、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12-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8、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不穿任何衣服;此外,希腊亦有很多裸体雕像。这反映了( )A.希腊人肯定人的生命价值B.希腊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C.希腊人享受生活的人生观D.希腊社会对神灵的无比虔诚9、恩格斯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A.肯定人性B.信仰上帝C.提倡理性D.宣传科学10、亚里士多德说:“公民们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个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他强调的是( )A.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B.法律必须严格约束公民个人行为C.法律的权威与个人自由相互对立D.城邦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11、右图中左上角的人物为牛顿,伏案而书的是伏尔泰。该图蕴含的主题应该是( )A.启蒙运动受益于科学发展B.牛顿创建了经典力学C.宗教决定了科技发展D.伏尔泰开启了启蒙运动12、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整体世界的形成13、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体现“离异”和“回归”特点的作品是A.《九十五条论纲》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社会契约论》D.《十日谈》14、-12-“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15、“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味,非言可传!”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A.B.C.D.16、下列史实与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A.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成新书写材料——蔡侯纸是中国最早的纸B.《韩非子》中提到过最初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指南仪器C.东晋的《抱朴子·仙药》提到“火药”——东晋时中国进入热兵器时代D.元代王祯用转轮排字盘印成100部《旌德县志》——中国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17、2022年,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广泛关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B.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C.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D.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18、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19、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B.量子论C.相对论D.经典力学2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12-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21、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2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下列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新航路开辟 《权利法案》 《十日谈》 牛顿A.近代西方文明兴起B.工业文明的扩展C.世界市场的出现D.逐步缩小的世界23、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工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24、元曲《冯玉兰》第一折中,冯玉兰唱到:“我须是有量忖,又没个村庄道店好安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下列可以佐证唱词中“知书达礼”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D.“认识你自己”25、1645年,英国一批科学家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科学研究等问题……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旨在利用和完善自然知识,促进自然知识的增长。上述历史现象得以出现的历史条件有( )A.工业革命的展开B.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生物进化论的确立D.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12-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 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12-——[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4分)27、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身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4分)(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认识。(6分)28、近代以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加深了对各自文化(文明)的理解,这一过程也加速了文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12-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编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二 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但在这些称谓里,外来之物仍然是具体之物。……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汲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思想家们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并说明理由。导致他们产生认识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风美雨”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3)(4分)请提炼出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你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吗?为什么?-12-鄢陵一高高二第一次考试历史A卷答题卡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26题(16分)1(6分)2(6分)3(4分)-12-27题(16分)1(6分)2(4分)3(6分)-12-28题(18分)1(7分)2(7分)3(4分)座位号-12-鄢陵县一高高二第一次考试历史A卷答案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D2、C3、D4、B5、D6、D7、A8、A9、C10、A11、A12、B13、D14、D15、D16、B17、A18、C19、C20、B21、D 22、A23、A24、B25、B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50分)26、(16分)(1)(6分)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6分)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3)(4分)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治理。27、(16分) (1)(6分)成果:蒸汽机应用、钢铁工业发展、电力的广泛运用,通讯技术发展。(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蒸汽机等亦可)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促进人们交往,密切了世界联系等。(2)(4分)区别:前者是直接殖民掠夺和贡物贸易,不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后者是殖民侵略和扩张,改变其社会体制和结构,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6分)因素: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认识: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成为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工具,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28、(18分)(1)(7分)态度一:尊崇中国文化。理由:认为中国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态度二:批判中国文化。理由:认为中国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分歧原因:他们缺乏对中国儒学客观、全面的认识,只是片面地借用儒家文化为各自的政治主张服务。-12-(2)(7分)内涵:对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的西方物质和思想文化等内容。论证:一方面,列强借助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侵略手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欧风美雨”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探索,促进了近代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3)(4分)观点: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意,因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交往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不同意,因为文明一旦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就将被其他文明所同化或消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