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2.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周武王、鲁哀公等。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嬴政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独尊B.废除宗法制度C.削弱贵族政治D.强化政权合法性3.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候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A.君主权力遭到削弱B.分封制度得到加强C.军事战争基本结束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满清崛起与白山黑水之际,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及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君顶。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方明超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年)仿明制度将文官改为内三院。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A.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B.有利于君主专制C.加速了满足的汉化进程D.有利于社会稳定5.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十将军之一修昔底德曾如此评论雅典公民:“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一个讨论国事的议会。”这表明当时雅典A.民主政治由演说家主宰B.公民大会不具有议会性质C.政治野心家放纵不受控制D.民主政治带有非理性一面6.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公意和众意之间经常有着很大的差别。公意总是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利,它只是个体意志的总和。”这里的“公意”在雅典城邦得以维护的直接举措是A.成立十将军委员会B.推行陶片放逐法C.给公民发放参政津贴D.实行轮番选举制10\n7.“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这些新法案的制订,其目的在于A.健全法律体系,维护贵族特权B.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罗马帝国统治C.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D.强调平等,废除罗马法律的阶级性8.共和国时期的罗马设立了祭祀团,他们司掌的制度中包括有关宣战的规则、和平条约的缔结等。对敌方作出的誓言往往是必须遵守的,个人无权通过伪誓违反与公开和确定的敌军达成的条件和约定。此项规定A.与任何敌军作战都适用B.维护罗马人对神的尊重C.将诚信视为神圣的原则D.体现罗马人的爱国主义9.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10.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B.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11.“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估客乐》主要描写了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大江南北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12.清朝《永禁机匠叫歇碑》中记载:“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表明当时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注重维护机匠利益D.家庭纺织业走向衰落10\n13.《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礼法并施B.施行仁政C.君民共治D.民贵君轻14.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B.孔子“仁政”思想C.孟子“性善论”D.老子“无为”思想1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16.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据此判断李贽主张A.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C.主张“绝假纯真”的童心D.揭露儒学家和道学家的虚伪17.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他又一个著名的观点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生而平等D.信仰得救18.古希腊众神各自被赋予一个特殊角色:宙斯是这个神的家庭中的父亲,控制自然力;宙斯之妻赫拉是婚姻和家庭的守护者;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等等。每一个神通常都各自守护一个城邦。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A.传统文化蕴含人文精神B.宗教信仰体系日趋瓦解C.妇女享有平等政治权利D.城邦政治日趋走向衰落19.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A.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10\nC.政府垄断了印刷技术D.印刷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20.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是A.B.C.D.2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共有二十余处描写“杀牛宰马”的场面。与其时代相近的其他作品相比,《水浒传》中屠牛、吃牛肉的描写特点是很突出的。这种描写特点反映的是A.北宋的畜牧业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C.人民反封建的精神D.宋元时期政治的黑暗22.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23.10\n《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B.与西方国家签订一系列条约C.主动撤销对朝鲜的藩属制度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24.有人参观了位于南京的太平天国东王府感叹道:“太平天国幸好失败了,不然洪秀全又是一个朱元璋”此人的观点A.否认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B.客观地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具有主观臆断性D.站在地主阶级立场说话2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26.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27.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救亡御侮与推进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是A.五四运动B.清末立宪C.义和团运动D.北伐战争28.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A.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B.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10\nD.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过于乐观29.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日军攻占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30.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A.全面内战揭开序幕B.内战局势已然明朗C.战略态势明显转折D.北平即将和平解放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3分,32题15分,33题12分,共40分)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10\n材料二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5分)(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4分)“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32.【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期满,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改订断约运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8分)10\n(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计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7分)3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根据表中中外历史信息,比较中西科技发展史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可结合其他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n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DADBDBCCCB11121314151617181920CBBADBBAAA21222324252627282930CAABADAAC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3分,32题15分,33题12分,共40分)31.(13分)(1)条件: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5分)(2)不同: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中转贸易兴盛(澳门成为贸易的中转中心);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4分)影响:促进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西方文化传入,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4分)32.(15分)(1)原因: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中央政权,地位提高;部分不平等条约到期;南京国民政府意图通过外交进取树立形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列强对华政策发生改变,为改订新约运动提供了可能。(8分)(2)历史影响:改订新约运动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顺应了时代潮流和民意,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赢得部分主权;实现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保护民族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改订新约运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分)33.(12分)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西方近代科学倾向于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把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与安排,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10\n西方科学家注重于实验和理论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科学的深远发展。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中外科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促使中西方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出现了重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的发展历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