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江中学(集团)2022-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本卷全部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将该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内。)1.《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根据材料,属于同一类型的诸侯国是A.陈与齐B.杞与鲁C.鲁与管D.齐与鲁2.“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A.宗法制B.君主专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3.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4.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5.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种现象当出现在A.秦朝B.汉朝C.隋唐D.宋朝6.“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9\n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9.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需要拓展世界市场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殖民扩张10.《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C.电影《南京!南京!》D.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2.2022年9月11日日本野田政府通过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恶化。对下列漫画的评价正确的是9\n①狄仁杰和元芳的回答都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②日本“一意孤行”反映了日本对二战反省的不彻底③中日岛争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缩影④中国能够遏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一切努力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国民党A.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C.决定开辟敌后战场D.统治中心转向农村14.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15.《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农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16.右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n17.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图一太平天国政权图二湖北军政府A.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B.图二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18.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19.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20.“按照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国民党派遣约60个师的兵力进入敌后,分别开辟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敌后游击战场。1937年底,日军华北方面军就发现,中国军由于在各方面的败退,全面进入游击战。”上述材料表明A.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终止B.国民党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日D.国共双方抗战策略渐趋一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其中第21题15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1分,第25题10分。21.(15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唐)杜佑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材料三9\n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3分)(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3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3分)(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2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2分)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俄罗斯的经济无法支持沙皇的扩张主义,而克里米亚战争清晰地反映了以不自由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脆弱。军事上的挫败迫使沙皇政府重新评估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并实施了大范围的改组计划。……在19世纪后30年的时间里,反政府的抗议和革命活动有所增加。——《新全球史》材料二1868年,一位新天皇即位,他名叫睦仁,根据日本人的习惯,他的统治时期称为“明治”,明治时代(1868-1912年)是日本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工业和金融的现代化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从根本上讲,他们接受属于西方文明的舶来品,是为了保护他们内在的实质和他们的日本文化。—一《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俄罗斯沙皇实施的“改组计划”的关键是什么?(2分)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2分)这些努力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治时代在“政治革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有何特点?(2分)(3)材料一、二的作者在论述19世纪的俄罗斯和日本改革时都采用了哪一历史观点?(2分)9\n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请回答:(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分)(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4分)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2分)(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24.(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材料四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9\n,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3分)(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1分)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1分)(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2分)25.(10分)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林承节《印度史》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海默·劳《甘地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1分)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分)(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2分)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2分)9\n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21.参考答案:(1)实行郡县制。(1分)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巩固了国家统一。(3分)(2)三省六部制。(1分)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3分)(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2分)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2分)22.参考答案:(1)关键:解放农奴。(2分)方面:政治、司法、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2分)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但未从根本上触动俄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新旧矛盾日益激化。(2分)(2)措施: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3分)特点: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又要维护日本传统思想;(2分)(3)历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2分)23.参考答案:24.参考答案:(1)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3分)(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2分)(3)品质:知错就改。(2分)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2分)(4)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25.参考答案:(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1分)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2分)(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3分)9\n(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2分)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2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