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C、改变了社会性质D、以失败而告终3.“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5.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把都城迁往洛阳,从主观动机上不包括A.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C.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D.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4-\n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8.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9.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10.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11.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主要原因都是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C.封建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D.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12.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13.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C、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14.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A.对立统一B.失之偏颇C.相互矛盾D.继承和发展15.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16.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其主要原因是A.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4-\nB.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C.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D.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17.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也可以利用辞去陆海军大臣职务和不提名继任者的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枢密院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枢密院权力至上②内阁由议会掌控③实行君主立宪政体④强化军国主义A.①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18.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A.科举考试B.君主专制C.纲常伦理D.军机六部19.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最符合这种解释的是()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B.改变了中国的政体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2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材料二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l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1)有学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8分)-4-\n(2)依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6分)22.(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的“刚毅”“徐桐”属于哪个政治派别?(3分)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6分)(3)据材料二、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0分)参考答案1.A2.A3.A4.C5.D6.D7.C8.C9.B10.B11.A12.C13.B14.A15.B16.A17.B18.A19.D20.C21.(1)合理性:l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分4)影响: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民暴动不断,阶级矛盾依然尖锐。(4分)(2)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4分)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地税征收现款,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保障。(6分)(3)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反对;远离政治现实;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改革缺乏周全设计;遭到多阶层反对。(10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