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测试语文试题2022年10月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按要求填、涂、写在答题卡或答题纸指定位置。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写在试卷上一律不予评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36分,每题3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碾轧(yà)皱褶(zhě)颤(zhàn)栗晕(yùn)车B.胸脯(pǔ)掂(diān)量虔(qián)诚倔强(jiàng)C.桎梏(gù)憧(chōng)憬筵(yàn)席披露(lù)D.怂(sǒng)恿提(tí)防殓(liàn)衾赔偿(chá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吞噬窥伺峥嵘怅寥阔书生意气B、激扬磐石聘礼万户侯风烛惨年C、时辰攀缘雾霭凌宵花蜗角虚名D、藏匿妨碍自缢踮着脚衰草萋迷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治水,不二法门是,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同样是征服,鲧以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A.孕育因地制宜妄想反而B.蕴含因势利导希望却C.蕴含因势利导妄想反而D.孕育因地制宜希望却-16-\n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高晓松醉驾肇事之所以闹得满城风雨,绝不仅是因为其将可能成为“公众人物醉驾入刑第一人”,也不是因为可能引起如两年前演员周杰醉驾肇事案的司法之争。人们关注的焦点恐怕在于:这名曾在药家鑫一案中义愤填膺,发出“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的道德名言,并倡议音乐界封杀药家鑫校友的公众人物,前后角色怎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加上之前的孙兴、莫少聪涉毒事件,三人成虎,如今明星的素质真是令人担忧。A.满城风雨B.义愤填膺C.大相径庭D.三人成虎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富春山居图》合璧正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带来新契机,不仅令两岸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到一代名师的精湛画艺,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B、“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C、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并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煮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16-\n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6.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7.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8.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三、(12分,每小题3分)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16-\nB.何方圜之能周兮(合)忍尤而攘诟(忍受耻辱)C.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及行迷之未远(及时)D.苟余情其信芳(只要)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10、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相同的一句是( )A.哀民生之多艰B.悔相道之不察兮C.步余马于兰皋兮D.长太息以掩涕兮11、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B.《楚辞》是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主要是屈原的作品。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骚”等。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12、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B.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C.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D.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感伤。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分)-16-\n(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4分)(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2分)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感皇恩①陆游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②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③!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注】①感皇恩:词牌名。②杜陵:指代长安。③许:赞赏,信任。(1)陆游决计归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词中择取原句准确作答。(4分)(2)从陆游决计归隐的原因中,可以捕捉到作者内心的哪些主要情绪?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携来百侣曾游。。(2),哀民生之多艰。(3)屈心而抑志兮,。(4),固前圣之所厚。(5),耳著明月珰。(6)蒲苇纫如丝,。五、(12分)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简要概括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超过25字)(4分)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被称为“迟延满足”-16-\n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块好吃的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可以吃两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迟延满足而吃到了两块糖。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吃到两块软糖的孩子,长大工作后,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只吃到一块软糖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17.把下面六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中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2)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3)却换来烦人的蝉儿(4)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5)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6)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答: 18、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4分)①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②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③考生通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④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22年,首先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80所大学实行。-16-\n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庄子,会飞翔的人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燥,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了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于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之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因为极少有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16-\n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藐姑射山的神人、混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19.文章的题目是“庄子,会飞翔的人”,联系全文,解释“飞翔”一词的含义。(4分)20.作者认为庄子之外的诸子作品各有什么特点?简要概括。(4分)21.文章意在写庄子,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有什么作用?(4分)22.本文充满意趣,这得力于作者运用大量的联想和想象,请举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七、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16-\n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管理企业,总有人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但也有人大胆尝试,开拓进取。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测试语文试题答题纸四、(24分)13、(10分)(1)(4分)(2)(4分)(3)(2分)14、(8分)(1)(4分)(2)(4分)15、(6分)(1)(2)(3)(4)-16-\n(5)(6)五、(12分)16、(4分)17、(4分) 18、(4分)六、(18分)19、(4分)20、(4分)21、(4分)22、(6分)-16-\n七、23、(60分)-16-\n800字-16-\n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测试语文试题答案2022年10月1、A(B项pǔ应为pú,C项yàn应为yán,D项tí应为dī)2、D(A项怅寥廓B项风烛残年C项凌霄花)3、C(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蕴含:包含。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势利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希望与妄想有感情色彩的区分,根据文意应选要想。"却"、"反而"都表转折,"反而"语气重)4、D(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指坏事)。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5、A(B.“因为”放在句首C.搭配不当D.结构混乱,应为"充足的国家外汇储备")6、C(A项说的是后人对"不争"的误解,不属于原因分析;B项应该是一种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分析也不够具体;D项的"误读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等不是主要原因)7、D(A项不是内涵理解,而是词义解释;B项只提到"柔",而忽略了"刚";C项的"刚强"则是"柔弱"理解不当,"以柔克刚"的"刚"不是柔弱)8、A("这种说法导致……"不符合原文内容,属于强加因果)9、C(“及”应解释为“趁着”)10、C(C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11、D(《离骚》是政治抒情诗。)12、D(没有感伤)13、(1)这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2)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3)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14、(1)有两个:一是“壮心空万里,人谁许”,二是“莫怕功名欠人做”。(2)蕴含了作者两方面的情绪:“壮心空万里,人谁许”-16-\n,是说自己空有收复失地万里的雄心和无尽计谋,却没有人赞赏和信任,导致壮志不能酬、故国不能收复、“杜陵”不知何处,这里面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悲愤;“莫怕功名欠人做”,是说筑坛开府、建功立业肯定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铁肩担道义呢?还是回“石帆山脚下”,到三亩菱田里种田去吧,这里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失落。15、(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长太息以掩涕兮(3)忍尤而攘诟(4)伏清白以死直兮(5)腰若流纨素(6)磐石无转移16、从小就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长大后在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17、(4)(1)(5)(2)(3)(6)18、自主招生是一种高校通过自行组织考试和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并录取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制度。(结构符合定义形式2分,要点齐全2分)19.“飞翔”指语言的文采飞扬,人生态度的不受牵绊、洒脱自由,想象的丰富奇特。20.老子的文字过于简约,内容深奥;孔子的文字生动形象,孟子的文字精美细腻,二者在内容上都比较实在;韩非子善用寓言,轻松洒脱,耐人寻味,充满智慧。21.(1)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的作品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2)充实了文章内容,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文化色彩。22.本文运用的联想和想象有:由鸟巢联想到飞翔的鸟,由飞翔的鸟想到飞翔的人,由庄子想到老子、孔子等人的作品,由庄子的作品想到庄子的现实处境和人生态度等等。作用:使文章内容丰富,思想充实,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这些想象贴切自然而又奇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23、作文(60分)立意①盲从是事业的大敌。②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讲过下面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16-\n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是借论词而论人生活动的境界。第一境是追求境:高瞻远瞩,独步天下,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第二境是奋斗境:孜孜以求,即使历尽苦难、失败、挫折,也不灰心丧气,也不懊悔不迭。第三境是成功境:苦苦地追求,忽然有一天,回过头来,成功正在“灯火阑珊处”,在向你招手致意。题目①泯灭辉煌的是盲从②再也不能这样“转”③走出那个怪圈④独自上高楼⑤她,在灯火阑珊处不要迷信权威,认为他们的论断无可置疑,我们只剩下遵奉的份儿;不要盲从前人的成就,认为他们的学说已经臻于郅治,留给我们只有膜拜的份儿……世间却偏有那样一些燃烧着灼见的头脑,敢于向权威宣战!当无数的人都天经地义般的迷信着“地心说”时,他——哥白尼却大胆置疑,于是他用他的“日心说”推翻了统治天文学界一千三百年的托勒密体系;当无数的人如奉为圭臬地盲从着亚里斯多德的“落体定律”时,他——伽利略,凭借着他对科学的执著与热情,在许多人向他报以蔑视的冷笑时,他毅然站在了比萨斜塔上,修正丰满了前贤的理论;当全世界都在近乎狂吠着“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度”时,他——李四光楞是不信邪,硬是用他那八十厘米的步幅,走出灿烂的“地质之光”,从此宣告了“离开美孚,中国的汽车照样奔驰,中国的飞机照样在蓝天上翱翔”!辟蹊径,越樊篱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翻飞盘旋,执着地寻求。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16-\n浩浩乾坤,朗朗宇宙,处处都是心的休憩之所,关键在于你的决定是否另辟蹊径,走出圈子,去看“光风霁月”。听厌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悲戚,看倦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弥漫着靡靡之音的狭小词苑,怎容得下你大气广博的胸怀?但是要推翻老师前辈们的“经典”吗?不遵循历代传承的足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吗?最终,旷达疏狂的本性,俯仰万世的豪情决定你要在词的世界另辟蹊径,创造一个崭新的天地!于是,你把高官厚禄换了“竹杖芒鞋”,用手中的笔抒写了多彩的情怀,描绘达观的人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何等旷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何等豪迈!你有你的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你有你的勃郁“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我羡慕你“障泥未解玉骢骄”的闲逸,我品读你“竹篱茅舍出青黄”的情趣!你的大胆尝试开阔了词的意境,从此宋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然而你却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文言文的《怀旧》,日记体的《狂人日记》,心灵独白式的《伤逝》,倒述的《祝福》……不断地创新着,前行着。沧海横流,你是识时之俊杰;刀光剑影,你是永远不会被击倒的猛士,华夏大地上永远巍峨的巨人。当我们芟除繁冗的条条框框,独辟蹊径,冲破旧社教的束缚站在新的境地,就会看到:纵使喜马拉雅直冲霄汉,可上面却有攀登者的旗帜。撒哈拉沙漠一望无际,但里面也有跋涉者的脚印。阿尔卑斯山壁千仞,可其中有探险者的身影。雅鲁藏布江湍急浩荡,可其间却有勇敢者的故事。走出樊篱,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浅山色。请不要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行走在圈外吧!也许你会发现,不走寻常路的毛毛虫,终化成翩跹起舞的金色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