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24.金毓黻认为:“贞人即为某事而贞卜之人,亦即当代之史官也。”“贞人”除了记载占卜过程外,还负有记载先公先王世系、记录商王的言行和其他国家大事的职责,还要参加祭祀活动,有时还会担任主持祭祀之官。这表明()A.统治者用神权强化王权B.史官承担着多重的职责C.早期宗法制度尚不完善D.殷商时期最早出现史官25.孟子说:“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韩非子说:“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A.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国家统一C.建立稳定秩序D.保障百姓利益26.如图为秦朝九卿的部分职能,由此可以看出()A.九卿位于秦朝权力顶峰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具有一定家国一体观念D.地方体制发生重大革新27.西汉初期,大量军人复原归乡,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军功地主;国有土地的分封,也造就了占有大量田产的贵族地主,他们强占土地山林,广纳奴婢,实行大规模经营。这一状况()A.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B.有助于庄园经济的形成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增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28.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自称“中国”成为普遍现象。比如中书监高闾上表把南朝建立者视为“蛮夷”“非关华夏”;元英上奏南伐齐朝声称:窃以区区宝卷,罔顾天常,凭恃山河,敢抗中国。由此可见()A.北魏普遍自觉传承华夏文化B.改革提高了北方的生产力C.北魏统治者有华夏认同意识D.南北对抗中南方落于下风29.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A.中枢权力机构膨胀造成了冗费现象B.政务文书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系统的中心D.三省分权最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30.唐代有较多的如李世民杀兄逼父、武则天改唐为周、唐肃宗抢班夺权等帝王不孝之举,但不管他们心理如何,还是尽力塑造自己的“孝道”形象,如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和李渊维持了父,慈子孝的局面。这说明在唐代()A.孝道文化已经深入人心B.三教归儒局面趋于形成C.文化开放破坏道德秩序D.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31.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收入单位:万贯据上表可知,宋代()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商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2.张岂之说,(元代)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主要是因为()A.行省上下结合、浑然一体B.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C.元朝疆域辽阔、民族单一D.统治者忽视地方权重弊端33.明史专家樊树志在著作中提到,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首辅与丞相职权相当B.内阁权威源自君权强化C.明代内阁是法定机构D.内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34.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35.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下列对表中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解读正确的是()A.朝代更迭决定了粮食产量变化B.明清产量达到高峰并相对稳定C.粮食增长均出现于大一统时期D.明朝之后南方亩产量超过北方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据史书记载,天启三年(1623年)明代藩属国朝鲜发生了一次政权更替,但明清两代对此记载不同。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摘编自《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清康煕十二年,朝鲜官方提出明朝将李珲与李倧之政权交替记为“篡逆”不妥,向康煕申辩,希望在编修《明史》时修改明人说法。———摘编自《中朝关系史上的一次所谓“史册辩诬”———兼谈伪史料产生的原因》(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摘编自[清]《明史》材料二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摘编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1如果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修算起,直至乾隆四年正式刊行,《明史》的编修至刊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这在二十四史的编修中是少见的。——摘编自张鹏伟《浅谈<明史>的编修》(1)根据材料一,对比《明熹宗实录》和《明史》指出其记载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分析两者记载不同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对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不同记载这一现象,提出你的认识。(6分)(3)根据材料二,判断《明史》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史》产生的历史背景。(9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以下是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哈佛中国史》(全六卷)的分卷书目:根据其他卷目的名称,补充第一卷或第六卷卷目书名,并说明理由,并为该分卷写一个内容简介。(要求:名称合理,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像是一种符号,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骆驼形象的塑造)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