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历史(文)时间:2022-5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遗存发现了成堆的稻谷、谷壳、稻秆,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发掘出的夹碳黑陶则是掺有碎叶、稻壳的陶土烧制而成;该遗存还发现了成排颇具工艺的卯榫结构的木构建筑。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人们生活逐渐稳定B.良渚文化已经初具规模C.稻粟种植开始出现D.居民财富分化已经形成2.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3.周初分封时,将周部族、先代部族、殷遗族众以及众多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这种做法使西周初期( )A.制度保障了诸侯国君的权力B.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C.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已形成D.宗法秩序得到了严格的遵守4.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B.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C.教育权利逐渐下移D.封建统治已经确立5.清代魏源曾从政治维度对《诗经》做过诠解,说:“盖诗乐之作,所以宣上德而达下情,导其郁懑,作其忠孝,恒与政治相表里,故播之乡党邦国,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由此可知,《诗经》( )A.起到了推行社会教化的功能B.是孔子所作实施乐教的文学作品\nC.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D.体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瓦解的担忧6.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D.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7.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说到:“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然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考之《左传》,晋人早有县制”。由此可知( )A.秦代之后分封退出历史舞台B.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C.作者意在完全否定分封制度D.秦郡县制度推行有其历史基础8.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宣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并设置了廷尉平一官,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狱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以上做法反映了(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C.历史反思推动政策调整D.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9.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10.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共核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察举制度的实施C.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D.社会环境的宽松11.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n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12.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奶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A.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B.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C.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D.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13.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14.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15.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16.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于中书省,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可知( )A.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C.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D.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17.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n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8.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的学习主题是( )A.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B.唐朝的制度革新和民族交融C.辉煌的隋唐文化D.繁荣的隋唐经济19.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佛、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20.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说明唐朝时期( )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二盖贏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订竟其绪。——《中国文化史》\n(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10)(2)材料二为什么说“赢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10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6分)(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n太原五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历史(文)答案一、选择题:1-5ABBCA6-10DDCDC11-15BCBDB16-20CAABA二、非选择题21.(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4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4分(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2分说明:①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体制)②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开拓疆土)③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统一思想)(答出两点即可得8分)22.【答案】(1)始于唐朝。权力: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史实: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6分(2)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革新,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怠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10分(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4分答案详解:1\n.【答案】A【解析】由材料“在河姆渡文化遗存发现了成堆的稻谷、谷壳、稻秆”、“还发现了成排颇具工艺的卯榫结构的木构建筑”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出现了谷类农作物,复杂的建筑,说明当时居民稳定的生活场景,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河姆渡文化而非良渚文化,排除B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提及粟的种植,排除C项;河姆渡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部落,尚未出现财富分化,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材料中可知“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地在相近的时间里都有文化遗迹,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不仅在一处,而是具有多源性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不同文化遗址情况,未提及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周朝周公所作,新石器时代并未有礼乐制度,排除C项;据传说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夏距今时间约4000年,材料中所述及的时期尚未产生国家,因而也没有“家国一体”,排除D项。3.【答案】B【解析】“众多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这样做可以让非周姓的外族认同周朝的制度和文化,其实质是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故选B项;“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见诸侯的权利都在周制的约束之中,无法看到诸侯的权力大小,排除A项;根据所学,分封制下,中央无法对地方直接管理,只能通过诸侯进行间接管理,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只能体现诸侯在制度上对王室的服从,但这些人如何传承并没有说明,不能体现宗法制,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受教育群体扩大农民、手工业者等阶层,说明学术下移,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但并未取代官方教育,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但并未确立正统地位,因此也就不存在遭到挑战,排除B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统治确立,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所以宣上德而达下情……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可知,魏源认为诗歌为政治服务,宣泄郁懑,宣传忠孝,能使天下和平,即起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A项;《诗经》是孔子整理编订的,而不是其著作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功能,与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无关,排除C项;孔子对礼乐制度瓦解的担忧与“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不符,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代表,法家强调法、术、势结合,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故选D项;孔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排除A项;道家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自春秋以来……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晋人早有县制”可知,春秋以来,分封制崩溃的过程,就是郡县制逐步推行的过程,晋人早就实行县制,说明秦郡县制的推行有其历史基础,故选D项;汉初实行过分封,“退出历史舞台”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郡县制的推行有历史渊源,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春秋就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没有评价分封制,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宣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可知历史反思推动政策调整,故选C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制改革,不是吏治管理,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所有西汉君主,以偏概全,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农民倾家荡产”“民不堪命,纷纷起义”,可知土地兼并问题得不到缓解,农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起义,故选D项;“完全相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汉农民阶级并没有民主意识,排除B项;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只能说明王莽改革的消极作用,但不能说明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即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其主要依据是个人的道德、品行、才能,再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评品之风”在两汉时期非常盛行,如许绍和许靖的故事,他们“核论乡里人物之曲直”,甚至汝南出现了“月旦评”的风气,据此可知,正是由于“察举”这一指挥棒,导致了社会中“评品之风”非常盛行,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与题干时间“两汉”不一致,排除A项;“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选官制度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两汉”不一致,排除C项;两汉时期“评品”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道德、品行、才能,而这些内容正是察举制的标准,与“社会环境”无关,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应的是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世代把持政权,墓志体现籍贯,与民族融合的问题无关,故A项错误;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制,打击了士族门阀,故体现籍贯、郡望的较少,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官绅墓葬跟平民无关,故D项错误。12.【答案】C\n【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府将荒芜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其目的是恢复发展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招徕流民恢复被破坏的农业生产,人地矛盾并不突出;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百姓自发开垦荒地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正确;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南宋,A错误;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说法错误;D不是材料主旨。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可知,在起名一事上,父子之间不避讳“之”“道”等字,这冲击着封建礼教,“之”“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15.【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及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并被授予官职等,可知鉴真作为佛教文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表明了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故选B项;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是在汉朝,排除A项;佛教应该是从朝鲜半岛百济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公元552年,即南北朝时期,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排除C项;题干中“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说明鉴真在日本宗教界很受重视,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唐代中书门下的基本情况,不涉及与宋代中书门下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书门下’,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与三省六部制设计初衷有所违背,相互牵制作用遭到削弱,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唐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故D项错误。17.【答案】A【解析】试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科举考试两个主要科目三次考试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初试所列目录可以看出注重考查儒家经典,通过考时务策可以看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进士科考五道时务策,明经科只考三道,进士科明显难于明经科。因此答案选A项。1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对外交往的史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有利于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故选A。19.B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