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份月考试题(答案不全)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卡和答卷纸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表中,对阿奎那、詹姆斯一世、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的评述都正确的是选项人物背景评价A阿奎那新君主国出现为君主专制形成提供理论B詹姆斯一世英国革命前夕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马基雅弗利文艺复兴运动从目标看有民族主义精神D霍布斯英国革命期间与詹姆斯一世观点作用一致2.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力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下列对洛克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①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②体现了“契约政府”理论③体现了“人民主权”④包含了“法治”理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①人生来就有天赋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④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5.《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6.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上述政治主张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B.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C.还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D.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7.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n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8.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取代清王朝的是民主共和国而非新的封建王朝的因素有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②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④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10.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13.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14.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15\n.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A.《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B.《双十协定》C.《和平建国纲领》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A.限制封建剥削B.解放广大农民C.保护封建剥削D.废除封建剥削17.在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开了诸多冲突。下列不属于此类冲突的是A.清帝退位B.宋教仁案C.护国运动D.二次革命18.2022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B.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建立何种政治体制D.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建国19.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B.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20.图1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图1A.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D.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共四题,每题15分,共60分2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2年改革法案颁布时,人民曾寄以深切企望,希望他们受的种种苦难能够大部分——即使不是全部——得到消弥……所谓改革法案无非是把权力从某一个掌权派移到另一个掌权派,而人民仍得不到任何保障。——英国《全国请愿书》(1839年)\n材料二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掀起了改革运动高潮,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起彼伏。1836年一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以争取议会改革为中心任务的宪章运动开始,1837年“人民宪章”起草,包括如下几项要求:成年男子普选权,按照代表和人口比例合理划分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代表无记名投票,议会每年改选一次。60年代,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会联合起来,再次掀起争取议会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了全民普选。——选编自阎照祥《英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宪章运动的背景。(6分)(2)据材料二归纳宪章运动推动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影响。(9分)2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所有也。即或咨询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于都察院;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院之名哉?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张之洞著《劝学篇》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张之洞对“兴民权”、“开议院”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9分) \n(2)你如看待张之洞对“民权”和“议会”的看法?(6分)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人最重三纲,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王,而西人隆民。——严复《论世变之亟》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附属品,而西人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一九一六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的主张。(不得照抄原文)(6分)(2)指出材料二所述主张并予以评价。(9分)2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n——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7分)(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