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一中2022-2022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理科)1、列关于哲学的理解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C.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的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关系的问题而形成的。A.物质和运动B.运动和静止C.物质和意识D.实践和认识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依据是() A.存在能否决定思维B.思维能否决定存在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D.思维能否等同存在5、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6、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这两个成语都是在强调我们要正确处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7、在一次有关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中,有学生讨论传统饮食,有的讨论传统服饰,有的研究古典诗歌,有的研究书法艺术。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目的性B.计划性C.主动创造性D.自觉选择性8、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这表明联系具有() A.条件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9、下列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B.无限性C.有用性D.反复性11、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这说明()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2、下列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B.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C.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多样性D.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5-\n13、“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都强调人们应该()A.从社会存在的变化中去预测社会意识的变化B.否定杰出人物的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D.牺牲个人利益而抱持为国为民、天下为公的心志14、“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以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这句话属于(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15、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可以代替意识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意识是大脑的机能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1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掘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D、实践的社会性17、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18、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根本原因在于 ()A.它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B.它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C.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D.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①它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理,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②它是最新的哲学成果③它正确地总结和升华了那个时代的具体科学④它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推进了哲学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认识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C.认识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D.认识来源于实践22、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照镜子”既是关键步骤,也是重要方法,必须有“素颜”照镜子的勇气和照好镜子的决心。从唯物论角度看,“素颜”照镜子体现了( )-5-\n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意识决定事物的发展C.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3、当前,中国梦已成为时代高昂的旋律,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宣言。中国梦的提出,要求我们把眼光放远,把奋斗的激情、创业的热情凝聚起来,以强大的合力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可见( )A.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B.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C.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24、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26、意识的根源在于()A、自然界B、人类社会C、人的大脑D、客观存在27、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28、“造烛为明灯,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以真理为友。”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两个哲学家的名字。据此完成29至30题29、哈佛把哲学点亮的精神高高举起,是因为()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真正的哲学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0、正是基于这样的校训,在哲学点亮的这盏精神火炬的引导下,哈佛大学除了培养了无数杰出的哲学家,还培养出了大量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由此可见()①科学家取得的成果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②哲学是科学探索的智慧明灯③具体科学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④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32、“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蝇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5-\n33、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骛远”是指()A.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C.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D.不切客观实际的幻想3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B.晨兴理荒岁,带月荷锄归C.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35、“忌,属蛇属猴者。”这是一家公司招聘员工的条件之一。属蛇属猴者犯了什么大忌呢?公司负责人解释说这些属相与他的属相相冲。从哲学上看,该公司的做法()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B.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C.看到了联系的普遍性D.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36、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万吨,价值2000亿元,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时下,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人们呼吁:“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结合材料,简述人们开展“光盘”行动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性的。(10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功能。”材料二20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死路一条”的论断,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凝聚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共识。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的哲学意义。(10分)38、2022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普降暴雨,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较为严重,许多地区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村民甲说:“这是天意呀,老天爷要惩罚咱们,有啥法子呢?”村民乙说:“天意倒不是天意,倒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村民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5-\n请指出上述三个村民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并运用请运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他们对灾害的态度。(10分)高二理科政治答案CDCCB/BDCBA/DDCCB/BACCA/AAABC/DACAB/DBAAD36(10分)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倡导“光盘”消费的目的在于反对浪费,厉行节约。(2分)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倡导“光盘”行动,表明人们认识到奢侈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4分)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人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倡导“光盘”消费,有利于人们绿色生活,绿色生产。(4分)37(10分)甲的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认为神灵主宰一切。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的认为神灵、上天是世界的本原,这是错误的世界观。乙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形而上学地对待灾害,自认倒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但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使人们在客观世界面前消极被动,不利于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乙的态度太消极。丙的说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既从客观事实、客观条件出发,又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丙的态度是一种正确态度。38(10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论断产生的基础。(2)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了人们对一论断认识的深化。(2)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论断的真理性。(2)4.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别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4)-5-